守护太行明珠,晋城重点水利工程巡礼
晋城,镶嵌于太行山南麓的一颗璀璨明珠,自古便有“河东屏翰、中原咽喉、三晋门户”之称。然而,地处高原与平原过渡地带,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旱涝灾害时有发生,成为制约晋城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为破解水资源短缺难题,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晋城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大力推进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晋城高质量转型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水保障”。
一、 高瞻远瞩,擘画水利发展蓝图
晋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水利工作,将水利建设摆在突出位置,科学编制《晋城市水安全保障“十四五”规划》《晋城市水网建设规划》等一系列重要文件,明确了“构建完善的水资源配置体系、打造坚固的水旱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现代化的水治理体系”的总体目标,为晋城水利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 多措并举,构建完善水资源配置体系
针对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问题,晋城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积极推进重点水利工程建设,构建完善的水资源配置体系。
1. 兴建水库,增强蓄水能力
珏山抽水蓄能电站项目: 该项目是山西省“十四五”重点工程,总投资约120亿元,总装机容量120万千瓦,设计年发电量14.4亿千瓦时,建成后将成为山西省装机规模较大的抽水蓄能电站,可有效缓解山西电网调峰压力,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
蟒河提水工程: 该工程从沁河提水至丹河,总投资约4.5亿元,年供水量4000万立方米,有效缓解了城区及周边县区用水紧张问题。
白马寺泉水库: 该水库总库容1.08亿立方米,是晋城市重要的饮用水水源地,为保障城市供水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2. 南水北调,优化水资源配置
南水北调配套工程: 晋城积极推进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建设,已建成“引丹入晋”等一批重点水利工程,将南水北调水源引入城区及周边县区,有效缓解了水资源短缺问题。
3. 修复生态,涵养水源
太行山绿化工程: 晋城持续推进太行山绿化工程,累计完成造林绿化面积100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0%以上,有效涵养了水源,改善了生态环境。
河湖生态修复工程: 晋城积极开展河湖生态修复工程,对重点河流、湖泊进行清淤疏浚、岸坡修复、水生态治理等,恢复河湖生态功能,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三、 防患未然,打造坚固的水旱灾害防御体系
晋城坚持“预防为主、防御结合”的方针,不断加强水旱灾害防御体系建设,提升防灾减灾能力。
1. 加固堤防,提升防洪能力
沁河、丹河防洪工程: 晋城对沁河、丹河等主要河流进行堤防加固、河道疏浚等,提高了河流防洪标准,有效保障了沿岸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2. 建设水库,增强调蓄能力
中小河流治理工程: 晋城积极推进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对中小河流进行堤防加固、河道疏浚、险工段治理等,提高了河流防洪排涝能力。
3. 健全预警机制,提高应急响应能力
水雨情监测预警系统: 晋城建立了覆盖全市的水雨情监测预警系统,实时监测雨情、水情、旱情等信息,及时发布预警信息,为防汛抗旱指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四、 科技赋能,建设现代化的水治理体系
晋城积极探索“互联网+水利”模式,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水利治理能力。
1. 建设智慧水利平台,实现水资源管理智能化
水资源管理平台: 晋城建设了水资源管理平台,对全市水资源进行实时监测、分析和调度,实现水资源的精细化管理。
2. 推广节水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高效节水灌溉: 晋城积极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应用喷灌、滴灌等节水设施,提高农业用水效率。
工业节水改造: 晋城鼓励企业进行节水改造,推广应用循环用水、中水回用等技术,降低工业用水量。
五、 展望未来,谱写水利发展新篇章
晋城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十六字”治水思路,以“水利工程补短板、水资源利用上水平、水生态环境见成效”为目标,持续推进重点水利工程建设,为建设美丽晋城提供更加坚实的水利支撑。
进一步完善水资源配置体系: 加快推进珏山抽水蓄能电站、沁河百公里生态经济带等重点水利工程建设,构建更加完善的水资源配置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可靠的水资源保障。
进一步提升水旱灾害防御能力: 加强水旱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完善水旱灾害防御预案,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进一步加强水生态文明建设: 坚持“节水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持续推进河湖生态修复,加强水土保持工作,改善水生态环境,建设人水和谐的美丽晋城。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是工业的血液,是城市发展的命根子。相信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晋城的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必将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为晋城高质量转型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水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