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百科知识

合同仅供报建,风险与防范

“合同仅供报建” 现象在建筑、房地产等行业屡见不鲜,其背后隐藏着巨大的法律风险和潜在纠纷。本文将深入剖析 “合同仅供报建” 的概念、常见形式、法律风险以及防范措施,帮助相关方提高风险意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一、 “合同仅供报建” 的概念与表现形式

1.1 概念界定

“合同仅供报建” 是指当事人签订两份或多份内容不同的合同,一份真实反映交易内容,但不用于向相关部门报备;另一份则与真实情况不符,仅用于办理审批、登记等手续。这种行为通常被称为 “阴阳合同”,其中用于报建的合同被称为 “阳合同”,而真实履行的合同则被称为 “阴合同”。

1.2 常见表现形式

“合同仅供报建” 在实践中表现形式多样,常见的有:

虚构交易价格: 在报建合同中,故意压低或抬高交易价格,以达到规避税费或获取贷款的目的。

隐瞒交易内容: 在报建合同中,故意隐瞒部分交易内容,例如装修标准、付款方式等,以简化审批流程或掩盖真实意图。

虚构交易主体: 在报建合同中,使用虚假身份信息或借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以规避限购政策或隐瞒真实交易关系。

二、 “合同仅供报建” 的法律风险

2.1 合同效力风险

根据我国《民法典》和相关司法解释, “合同仅供报建” 行为可能导致合同无效或被撤销,主要体现在:

恶意串通,损害国家利益: 如果当事人恶意串通,以虚假合同内容骗取国家优惠政策或逃避相关税费,则该合同因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而无效。

损害第三人利益: 如果当事人以虚假合同内容误导银行发放贷款,或导致其他交易相对人利益受损,则该合同可能因损害第三人利益而被撤销。

意思表示不真实: 如果当事人仅以报建为目的签署合同,而没有真实履行合同的意愿,则该合同可能因意思表示不真实而被认定为无效。

2.2 法律责任风险

“合同仅供报建” 行为不仅可能导致合同无效,还可能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行政责任: 相关部门可以根据情况对当事人进行行政处罚,例如罚款、没收违法所得、责令停业整顿等。

刑事责任: 如果当事人 “合同仅供报建” 的行为构成犯罪,例如合同诈骗罪、逃税罪等,则可能面临刑事处罚。

民事责任: 如果因 “合同仅供报建” 导致合同无效或被撤销,当事人需要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例如返还财产、赔偿损失等。

三、 “合同仅供报建” 的常见诱因

3.1 政策因素

限购政策: 为了抑制房价过快上涨,部分城市出台了限购政策,限制居民购买多套住房。为了规避限购政策,部分购房者以他人名义购房。

税收政策: 为了减轻购房者的负担,国家对房屋交易环节的税费进行了一定的优惠。部分交易双方为了享受更多税收优惠,压低交易价格。

3.2 市场因素

市场行情波动: 在房地产市场价格波动较大的情况下,部分交易双方为了规避风险,将真实交易价格与市场价格脱钩。

融资需求: 部分购房者为了获得更高的贷款额度,虚增交易价格。

3.3 信息不对称

部分购房者缺乏法律意识和风险意识,容易轻信中介机构或开发商的误导,选取 “合同仅供报建” 的方式。

四、 “合同仅供报建” 的防范措施

4.1 加强法律意识,拒绝“阴阳合同”

相关方应加强对 “合同仅供报建” 的法律风险的认识,树立诚实守信的交易观念,拒绝签订 “阴阳合同”。

4.2 规范合同内容,确保真实有效

在签订合同时,应仔细核对合同内容,确保交易价格、付款方式、交易期限等关键条款真实、准确、完整,避免出现前后矛盾或与实际情况不符的内容。

4.3 选取正规机构,寻求专业帮助

在进行房屋交易等涉及 “合同仅供报建” 的活动时,应选取正规的中介机构和律师事务所,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避免落入陷阱。

4.4 保留相关证据,维护自身权益

在交易过程中,应妥善保管好相关证据,例如银行流水、聊天记录、电子邮件等,以便在发生纠纷时能够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4.5 政府部门加强监管

相关政府部门应加强对 “合同仅供报建” 行为的监管力度,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提高违法成本,营造诚实守信的市场环境。

“合同仅供报建” 是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存在巨大的法律风险。相关方应提高警惕,加强防范,选取合法合规的方式进行交易,共同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

上一篇:建筑国家行业地方标准(国家对建筑行业的战略支持)
下一篇:高桥市政项目,打造宜居城市,提升民生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