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峡水利枢纽工程:山西能源基地的绿色屏障
大同峡水利枢纽工程是山西省一项重要的水利工程,也是国家“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项目之一。本文将从工程概况、建设意义、生态环保措施等方面,对大同峡水利枢纽工程进行详细介绍,展现其在保障水资源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的重大作用。
一、工程概况:雄踞桑干河,润泽三晋大地
大同峡水利枢纽工程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山阴县境内,地处桑干河上游,距离大同市区约40公里。工程以防洪、供水为主,兼顾发电、生态等综合利用。
工程主要建设内容包括:
枢纽工程: 由混凝土重力坝、泄洪建筑物、引水建筑物等组成。其中,大坝为混凝土重力坝,较大坝高106米,坝顶长度426米。
引水工程: 由引水隧洞、输水管道等组成,总长度约52公里,设计年引水量6.95亿立方米。
灌区工程: 主要包括干渠、支渠、斗渠等,灌溉面积达100万亩。
大同峡水利枢纽工程于2009年开工建设,2014年下闸蓄水,2016年全面竣工。工程总投资约170亿元,总库容10.8亿立方米,是一座以防洪、供水为主,兼顾发电、生态等综合利用的大(I)型水利枢纽工程。
二、建设意义:保障水安全,助力经济腾飞
大同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对山西省乃至整个华北地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增强防洪能力,守护一方平安
大同峡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后,将桑干河大同市区段防洪标准由50年一遇提高到200年一遇,有效缓解了大同市及下游地区的防洪压力,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2. 解决水资源短缺,助力经济发展
山西省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短缺的省份,大同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建成,每年可向大同市及周边地区供水6.95亿立方米,有效缓解了当地水资源短缺的现状,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水资源保障。
3. 改善生态环境,打造绿色屏障
大同峡水利枢纽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采取了一系列生态环保措施,有效保护了工程区域的生态环境。工程建成后,库区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库区周边植被覆盖率显著提高,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4. 推动产业转型,促进乡村振兴
大同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当地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同时,工程的建成也为当地发展旅游业、现代农业等提供了有利条件,对促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三、生态环保措施: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始终
大同峡水利枢纽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采取了一系列生态环保措施,较大限度地减少了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影响。
1. 加强水土保持工作
工程建设过程中,严格落实水土保持方案,采取了植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式,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
2. 保护水生生物多样性
在工程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充分考虑了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采取了鱼类增殖放流、建设生态涵养带等措施,保护了水生生物多样性。
3. 加强库区环境保护
工程建成后,加强了库区水环境监测和污染防治工作,确保了库区水质安全。
4. 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
大同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是山西省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推动山西省水利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四、展望未来:造福一方百姓,助力高质量发展
大同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建成,不仅是一项重要的水利工程,更是山西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未来,大同峡水利枢纽工程将在以下几个方面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持续保障水资源安全: 为山西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可靠的水资源保障。
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 打造更加优美的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推动高质量发展: 为山西省实现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大同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建成,是山西人民治水兴水的伟大壮举,必将为山西省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