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建筑规范百科

建筑安全质量监督信息公开:从“看得见”到“透明”

在近年来的一系列建筑事故中,很多问题都与相关部门不够透明、群众难以获知相关建筑的安全质量监督信息有关。事实上,建筑安全质量监督信息公开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而如何实现“看得见”的监管和“透明”的公开,成为了建筑监管体系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政策规定

为了保障建筑安全,推动建筑领域信息公开,国家出台政策加强建筑监管。具体而言,2018年11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了《建筑施工项目建设工程监理规范》的通知。其中,要求监理承担主体责任,建议建设单位按照建筑工程投资金额的1.5%划拨给监理询问费用,监理单位要及时向其投资人披露监督跟踪情况、阶段性检验结果、业主追加变更等信息。除此之外,还要求全国各地在“12345”行政服务热线和政务新媒体上设立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举报电话。

信息公开难以落地的原因

尽管政策规定建筑监督信息应该是开放透明的,但现实中仍然存在许多阻碍信息公开的方式。首先,现有建筑监管平台的建设尚未完善,监管部门还未完全借助互联网技术提高信息公开的效率和透明度。其次,一些建筑企业肆意破坏,违反相关建设标准,监管部门无力及时揪出问题,导致整个建筑行业的声誉受到损害,监管力度不够强力。此外,一些不诚信的建筑企业为了逃避监管和公开,采取不同方式高超的回避手段,难以追溯。

构建建筑安全质量监督信息公开的有效途径

对于如何构建透明、可操作的建筑安全质量监督信息公开机制,我们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建立公开信息大数据系统

我们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搭建一个公开信息大数据系统,将所有的监管信息集中管理,把政策、标准、要求等统一管理。监管部门可以在大数据系统中实施实时监测和预警,对重要工地实行实时监管,透明公开相关建筑的基本信息。

第二,实施规范的建筑施工项目建设工程监理

工程监理是工程建设全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监理单位作为承担主体责任的第三方代理人,能够在工程建设进程中及时调整工期、把控质量、监督保障,加约束承包方。建筑施工项目建设工程监理的规范,既有利于监理单位自身的规范、有利于政府的监督与管理、还有利于建筑施工项目的实施效果。

第三,完善举报机制

针对那些不遵守相关规定、不希望公开监督信息的企业,一个健全的举报机制将成为必要的因素。同时,要加强对举报者的保护和红线的划定,保障“举报不怕遭报复”的氛围。

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基础设施,“房子”的安全性和质量至关重要。建筑安全质量监督信息公开,不仅是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的重要环节,也有助于加强监管,减少建筑领域的不良现象。希望通过不断加强政策法规的制定和完善,搭建更完备的公开信息大数据系统、实施规范的建筑施工项目建设工程监理、完善举报机制等方式,逐步实现建筑安全质量监督信息公开的基本目标,切实推进建筑领域的“看得见”和“透明”。

上一篇:路南区装配式建筑项目建设:现代化建筑的未来趋势
下一篇:厦门建筑资质申请标准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