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签署劳务合同未给员工
-
阮俊鸿建筑预算工程师 滁州*宏建筑智能化工程公司
工厂签署劳务合同未给员工,是指用人单位(工厂)与劳动者签订了书面的劳务合同,但未将合同文本交付给劳动者的一种违法行为。
一、 法律规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
第十条 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第十七条 劳动合同文本由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各执一份。
《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
第六条 用人单位应当将签署后的劳动合同文本一式两份,至少在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 交付劳动者一份。
二、 危害
工厂签署劳务合同未给员工,不仅侵犯了劳动者的知情权,也为日后双方发生劳动争议埋下了隐患。具体危害包括:
损害劳动者知情权: 劳动者无从了解到合同的具体内容,包括工作内容、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保护等重要权利义务,无法有效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为用人单位违法提供便利: 用人单位可能利用劳动者不掌握合同内容的机会,单方面变更劳动合同条款,甚至以各种理由克扣工资、拖欠工资等,损害劳动者利益。
增加劳动争议解决难度: 一旦发生劳动争议,由于劳动者手中没有劳动合同文本,举证难度加大,不利于维护自身权益。
三、 劳动者如何维权
如果遇到工厂签署劳务合同未给员工的情况,劳动者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维护自身权益:
1. 主动索要: 在签订劳动合同时,劳动者应主动索要并妥善保管自己的劳动合同文本。
2. 及时留存证据: 可以保留工资条、考勤记录、工作证、工作邮件等可以证明劳动关系的证据。
3. 向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劳动监察部门投诉: 劳动监察部门会对用人单位进行调查,责令其限期改正。
4. 申请劳动仲裁: 如果劳动监察部门协调不成,劳动者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5. 提起诉讼: 劳动者对仲裁结果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四、 用人单位的法律责任
用人单位违反劳动合同法规定,未将签署后的劳动合同文本交付给劳动者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以 2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给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五、 案例分析
案例一: 小王进入一家电子厂工作,双方签订了劳动合同,但是工厂一直以各种理由推脱,没有给小王劳动合同文本。 三个月后,工厂以“不符合录用条件”为由辞退了小王。 由于小王手中没有劳动合同,无法证明自己与工厂存在劳动关系,最终只能自认倒霉。
案例二: 小李在一家服装厂工作,工厂也未提供劳动合同文本。 工作一段时间后,小李发现自己的工资低于当地较低工资标准,于是向工厂提出异议。 工厂以“没有劳动合同”为由拒绝支付。 小李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最终工厂被责令补签劳动合同并补发工资。
六、 如何避免
为了避免发生类似的劳动纠纷,建议:
1. 劳动者:
增强法律意识,了解自己的合法权益。
在签订劳动合同时,务必索要并妥善保管自己的劳动合同文本。
注意收集和保留能够证明劳动关系的证据。
一旦发现自身权益受损,应及时寻求法律帮助。
2. 用人单位:
增强法律意识,严格遵守劳动法律法规。
规范用工行为,与劳动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并及时将合同文本交付给劳动者。
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避免出现类似违法行为。
工厂签署劳务合同未给员工是一种违法行为,不仅侵犯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也损害了企业的形象。 劳动者要增强法律意识,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 用人单位要依法用工,避免因小失大,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回复时间:2025-05-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