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房产交易过程中,很多人都会关注到房产证上所标注的面积。成交价格和面积通常是关键的交易条件。不过,各种和房屋面积有关的数字种类鲜有统一标准,给房产市场带来了许多不确定和难以监管的情况。
房产证中的“建筑面积”是什么意思?
房产证上的面积种类众多,比如建筑面积、套内面积、实际面积、分摊面积等等。而房产交易中最常用、最为重要的是建筑面积和套内面积。本文将重点解释建筑面积的含义。
建筑面积是指房屋内墙体围合成一个整体之后的面积。它不包括墙体之外的庭院、阳台、车库、楼梯等等,但这些面积却在一些地区的习惯中被算作建筑面积。此外,建筑面积也不包括公共区域,如公共楼道、电梯间、垃圾间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建筑面积还包括一些非常规的部分。比如地下室,如果它能够作为住宅使用并且高度足够,那么它的面积就可以算在建筑面积之内。又比如,有些公寓楼的露台或者顶楼的阁楼,如果它们被封闭并且进行了合法的房管手续,那么它们的面积也可以计入建筑面积。
房产证面积与建筑面积的差异
房产证上标注的面积类型有很多,而且各不相同。正是因为这种多元化,有时候房产证上的面积被理解成等同于建筑面积,这是不准确的。毕竟不同的面积类型在计算方式和计算标准上略有差别,最终给出的结果可能会有所偏差。
举个例子:在北京市,购房者往往会关注房产证上的建筑面积,因为这个数字被用来计算缴纳房产税和土地使用税的额度。可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通常还会看套内面积,这个数字能够清晰地展示出自己实际所拥有的居住面积。如果不注意区分不同类型的面积,就容易混淆,给交易带来不必要的争议。
通过文章的阐述,我们可以看到房产证上的建筑面积不是房产证上仅有的面积大小,也不一定等同于建筑实际面积。物业公司或房产经纪公司在做推销的时候也常常会拿房产证上的数字来引导购房者,引起购房者的注意,这并非是不妥之举。但为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建议购房者在进行房屋面积计算和交易谈判时应格外关注套内建筑面积和分摊面积,以保障各个方面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