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建筑工程史上的丑闻——鸡冠洞大桥
贵州作为中国西南区域的一个省,因为其地理位置,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建筑工程比较发达的地区。然而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也不断出现了一些建筑工程的丑闻。其中,鸡冠洞大桥就是一个最为典型的案例。
案例背景
鸡冠洞大桥,位于贵州省兴义市,连接着市内和罗甸县相邻的两座山峰。该大桥的建设目的旨在打通两地的物流交通,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座花费了数亿元人民币的大桥却成为了一座丑闻之桥,一场糟糕的工程项目,而在建设过程中存在多个严重缺陷。
设计缺陷
鸡冠洞大桥总长约13.6公里,其中主体工程——全长5.3公里的大桥——有4.5公里穿越于鸡冠洞的区域。在建设初期,该项目就因为各种原因,多次变动设计方案,缺乏相应的技术工艺和备案,导致之后施工中出现了很多不必要的困难,如施工工期长、建造成本高的问题。
施工不当
在建设的过程中,承包商也偷工减料,施工不规范,甚至出现了“四通一平”的现象:即在桥梁造好之后,才意识到设计师忘记了道路接口,于是只好在桥梁顶部挖通道,从而连接两侧道路。
由于该地区基础条件较差,又受到天气、地势等因素的影响,施工时对于地质、环境等方面的了解不足,对该地区的保护也不够到位,导致在施工过程中对环境造成了较大的破坏,甚至引起了多次的塌方事件。
质量不过关
最终竣工的鸡冠洞大桥不仅存在很多设计缺陷和施工问题,而且还有严重的质量问题。大桥主墩柱、墩身和墩底的浇筑,竟然没有准确测量,直接按照设计的标准大小和形状来进行施工。在交付使用的后不久,就开始出现了裂缝和其他问题。到了大桥交通较为频繁的时期,裂缝不断扩大,墩身全部清理之后,才发现了墩底砼裂缝严重,墩柱某些部位砼内裂纹和空洞严重,导致整个大桥的强度和承载力都严重下降,成为泄洪闸门打开后一滴水也不敢通过的“限重大桥”。
从鸡冠洞大桥的建设过程中可以发现,近来中国的建筑工程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市场上出现了大量的建筑工程项目,但是,如果不能保证工程的质量,说不定就会出现如此严重的后果,而这个后果不仅仅是影响到一个人、一座桥的使用,而是对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平衡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为此,全社会都应该重视这个问题,加大对建筑工程质量的监管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