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百科文库
同济大学建筑系奠基人文库下载

同济大学建筑系奠基人

上传时间:2024-07-31 16:37:01文件大小:10-20K作者:投稿用户

同济大学建筑系的历史可以追溯至上世纪20年代初期。1928年,汪精卫政权成立后,国内开始大力发展工业和建筑业。为满足国家建筑业的发展需求,同济大学建筑系应运而生。

潜心构建理论体系——杨廷槐

杨廷槐,是同济大学建筑系的奠基人之一,他曾是美国哈佛大学建筑系的博士生导师。他在哈佛大学系统地学习了欧美建筑史和建筑理论,并将其带回中国。

杨廷槐回国后,开始担任同济大学建筑系的主讲教师,利用自己在欧美建筑理论和实践方面的优势,改革了传统的建筑教育模式,构建了一套科学的建筑理论体系。他认为,建筑不仅要注重美学层面,更应该关注其功用和实用价值。

根据理论体系,同济大学建筑系开始培养具有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建筑师。这种新型人才成为建筑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为中国建筑事业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

开创教育模式——谢家华

谢家华,是同济大学建筑系的另一位奠基人。他曾在芝加哥艺术学院攻读建筑,归国后在东北大学任教。1933年,谢家华加入了同济大学建筑系,并开始推动教育模式的改革。

谢家华认为,只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培养出真正的出色建筑师。他创建了建筑系的实习制度,让学生有机会直接参与实际建筑项目,了解实践中的问题和挑战,并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的培训。

谢家华也推动了课程改革,注重学生的实际能力和专业素质的培养。他提倡学生动手实践,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设计水平。这一教育模式的创新,成为了同济大学建筑系的重要特点之一。

精神传承——同德精神

同济大学建筑系的奠基人们,不仅在理论和教育模式上做出了巨大贡献,更重要的是,他们树立了一种崇高的精神风范——同德精神。

同德精神是指同济大学建筑系的师生秉承的精神品质。同德,即“同台而进,德高望重”之意。这种精神风范,包含着对知识、专业和品德的高度追求,同时倡导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关系。

同德精神的传承,不仅是同济大学建筑系的根本,更是中国建筑教育事业的重要一环。它激励一代代建筑师不断探索、勇于创新,为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做出更大的贡献。

同济大学建筑系奠基人们的理论和教育创新,推动了中国建筑教育事业的发展。他们树立的同德精神,更是激励着新一代建筑师在知识、专业和品德上不断追求进步,为中国的建筑事业贡献力量。

声明:您下载的是此内容的电子档,本站仅提供免费下载服务,不对下载内容质量做任何承诺,有疑问可以联系客服。该内容系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温馨提示温馨提示:以上数据根据互联网公开信息整合而成,仅供用户参考。建议您使用前再次确认数据真实准确性,您的任何决策由您自行承担风险。免费咨询入口

相关合同、文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