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百科文库
招投标关于回避的规定(如何正确使用招投标中的回避规定)文库下载

招投标关于回避的规定(如何正确使用招投标中的回避规定)

上传时间:2024-07-13 22:10:49文件大小:10-20K作者:投稿用户

在招投标的过程中,为了保障公平、透明的原则,我们常常会遇到招标人、投标人需要“回避”的情形。那么,“回避”是什么概念呢?怎么去正确地运用它呢?以下是本文将为您讲解的内容。

什么是“回避”规定?

回避是指在招标过程中,某一招标人/投标人因为与招标人(或其他投标人)存在姻亲、利益相关限制等原因,会出现不公平的情况,因此需要退出本次招标。招投标法在第九条中明确规定:招标人、投标人及其他有关人员应当遵守诚信原则,不得采用欺诈、贿赂等不正当手段;投标人应当独立、自主地参加投标活动,不得串通投标,不得哄抬费用、恶意破坏投标活动;邀请招标人、招标代理机构以及其他有关人员应当保守招标内容;招标人、投标人及其他有关人员应当依法履行保密义务,不得泄露应当保密的投标内容;对投标人和投标文件不符合要求的应当明确告知和回避。

由此我们可以了解到,回避是招投标过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定,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普遍性。

回避的对象有哪些?

在招投标中,需要进行回避的对象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招标人,二是投标人。

一、招标人方面:在招标人方面的回避原因主要是计划经理、项目经理、项目主任等具有技术评审职责的人员,以及招标人的领导、投标代理机构或招标询问机构等人员。

二、投标人方面:在投标人方面的回避原因主要是指具有编制标书、编制施工方案、参与投标文件评审等职责的投标人。

在具体的招投标过程中,不仅仅受到招标人和投标人的管理,可能还会涉及到一些在招投标过程中的涉及人员,如各种证监会、相关媒体、保险机构等。

回避的原则和实践

回避是法律规定的,同时也是一项重要的伦理原则,需要严格遵守。执行回避有助于确保招标/投标过程的公平、公正和公开,并防止投标人请求得到不恰当优势。

下面是几个实践回避的建议:

一、在公司内部,尽量挖掘、清晰和披露同类机构内部关系,尽量减少工作人员间的一个姻亲、关联或合作关系,从制度和实践两方面确保关系的独立性;

二、要求工作人员在招投标过程中如实填写并且维护个人利益申报。要求各方维护良好的工作道德,特别是项目经理、计划经理和其他相关人员维护公正和保持谦虚和自制;

三、在建立招标程序时,招标文件中应包括规定招标人、投标人、中标人和其他有关人员道德行为的附加规则,明确任何行为涉及非道德的和不诚实的行为都会受到惩罚,同时也需要确定琐碎的控制流程,如有发现不诚实的行为,招标单位须立即回避该投标人。

回避在招投标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它能够保证招标/投标过程的公开、公正、公平和透明,并防止投标人主张获得不当的优势。

声明:您下载的是此内容的电子档,本站仅提供免费下载服务,不对下载内容质量做任何承诺,有疑问可以联系客服。该内容系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温馨提示温馨提示:以上数据根据互联网公开信息整合而成,仅供用户参考。建议您使用前再次确认数据真实准确性,您的任何决策由您自行承担风险。免费咨询入口

相关合同、文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