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百科文库
当涂水利工程,守护江淮,润泽民生文库下载

当涂水利工程,守护江淮,润泽民生

上传时间:2024-08-10 14:22:39文件大小:10-20K作者:投稿用户

当涂,地处长江下游南岸,自古以来就是“鱼米之乡”。然而,特殊的地理位置也使得当涂饱受水患侵扰。为了抵御洪涝灾害,造福一方百姓,历代先民和现代建设者们在当涂这片土地上兴建了众多水利工程,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水利体系,为当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本文将带您深入了解当涂水利工程的历史沿革、现状和未来展望。

一、历史长河中的治水智慧:当涂水利工程的起源与发展

当涂水利工程的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1. 古老的智慧结晶:

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开凿胥溪: 为了北上争霸,吴王夫差开凿了连接长江和巢湖的胥溪,也就是今天的运粮河,这是当涂地区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对当涂地区的农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秦汉时期,修建芍陂: 位于当涂县南部的芍陂,是古代有名的水利工程之一,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至今仍在发挥着灌溉、蓄洪的作用,被誉为“江南都江堰”。

2. 历代的修缮与发展:

隋唐时期,开凿江南运河: 江南运河的开凿,进一步完善了当涂地区的水利网络,促进了当涂的经济发展。

宋元明清时期,不断修建堤坝、水闸等水利设施: 为了抵御洪涝灾害,历代政府都十分重视当涂的水利建设,不断修建堤坝、水闸等水利设施,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水利体系。

二、守护江淮的钢铁长城:当涂水利工程的现状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当涂水利工程体系日益完善,形成了以长江干堤为屏障,以石臼湖、姑溪河、运粮河等水系为脉络,以大中小型水库、塘坝、泵站为节点的防洪、灌溉、航运、供水、生态等多功能综合水利体系。

1. 坚固的防洪屏障:

长江干堤: 全长52.5公里的长江干堤是当涂县最重要的防洪屏障,近年来经过加固改造,防洪标准已达到百年一遇。

石臼湖、姑溪河、运粮河等堤防: 这些河流堤防有效地保护了沿河地区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2. 完善的灌溉体系:

当涂拥有大中小型水库14座、塘坝2400多座: 这些水利设施为当涂的农业灌溉提供了可靠的水源保障。

高效的灌溉网络: 总长达2000多公里的灌溉渠道,覆盖了当涂县大部分耕地,有效地提高了农业灌溉效率。

3. 综合效益显著:

航运方面: 运粮河等航道为当涂的物资运输提供了便利。

供水方面: 当涂县城及周边地区的供水主要依靠长江地表水,水质优良。

生态方面: 石臼湖国家湿地公园等水利风景区,为当涂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三、面向未来的水利蓝图:当涂水利工程的发展方向

面对新时代的新要求,当涂水利工程将继续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以保障水安全、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为目标,不断完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提升水利工程的综合效益,为当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水利支撑。

1. 加强水资源管理:

坚持节水优先: 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农业用水效率。

加强水资源保护: 强化水资源管理,严控地下水超采,保护水源地水质。

2. 完善防洪减灾体系:

加强堤防建设: 对长江干堤、石臼湖等重要堤防进行加固提升,提高防洪标准。

完善应急预案: 加强洪涝灾害监测预警,完善应急预案,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3. 提升水生态环境:

加强水污染治理: 推进工业、农业和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改善水环境质量。

修复水生态系统: 开展河湖生态修复工程,恢复水生态系统的自然功能。

4. 推进智慧水利建设:

加强水利信息化建设: 建设水利信息化平台,实现水资源管理、防汛抗旱、水环境监测等业务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

推广应用新技术: 推广应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大数据等新技术,提高水利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当涂水利工程是历代先民智慧和汗水的结晶,是守护江淮、润泽民生的钢铁长城。未来,当涂将继续坚持人水和谐共生的理念,不断完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提升水利工程的综合效益,为建设美丽繁荣和谐的现代化新当涂提供更加坚实的水利支撑。

声明:您下载的是此内容的电子档,本站仅提供免费下载服务,不对下载内容质量做任何承诺,有疑问可以联系客服。该内容系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温馨提示温馨提示:以上数据根据互联网公开信息整合而成,仅供用户参考。建议您使用前再次确认数据真实准确性,您的任何决策由您自行承担风险。免费咨询入口

相关合同、文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