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简阳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前十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省、成都市关于城市建设的决策部署,以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节点城市、成都东部区域中心城市”为目标,大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快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功能品质不断提升,城市承载能力显著增强,城市治理水平持续提高,市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为建设幸福宜居公园城市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 简阳市近年来在市政工程建设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
近年来,简阳市市政工程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城市道路交通体系日益完善。
道路建设方面: 加快推进“三环十二射七纵七横”骨架路网建设,打通了多条“断头路”,形成了“内畅外联”的城市路网体系。例如,雄州大道改造提升工程有效缓解了老城区交通压力,简蒲高速、成简快速路等项目的建成通车,加强了简阳与成都中心城区、天府国外机场的快速联系。
公共交通方面: 加快构建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常规公交为主体,出租车、慢行交通为补充的一体化公共交通体系。开通了多条公交线路,优化了公交线网布局,提升了公交运营效率,方便了市民出行。
智慧交通方面: 推进智慧交通建设,建设了城市交通管理平台,实现了交通信号灯的智能控制,提高了道路通行效率,缓解了交通拥堵问题。
2. 城市基础设施承载能力不断提升。
供水排水方面: 加快推进第二水厂、第三水厂建设,实施了老城区供水管网改造工程,提升了城市供水保障能力。加快推进雨污分流管网建设和改造,新建和改造了一批污水处理厂,提升了城市污水处理能力。
能源保障方面: 加强电力、天然气等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保障了城市能源供应安全。
信息基础设施方面: 加快推进5G网络、光纤宽带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城市数字化转型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3. 城市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园林绿化方面: 加快推进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新建了一批公园绿地,提升了城市绿化覆盖率,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例如,沱江两岸生态景观工程、绛溪河生态修复工程等项目的实施,有效提升了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环境治理方面: 加强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实施了扬尘治理、工业废气治理、污水处理等一系列措施,城市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4. 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智慧城市建设方面: 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打造了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提升了城市管理的精细化、智能化水平。
城市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方面: 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推行“街乡负责、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城市管理模式,提升了城市管理效能。
二、 简阳市在市政工程建设方面还面临哪些挑战?
尽管简阳市市政工程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1. 城市发展与人口增长带来的压力。 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深入推进,简阳作为成都东进的重要节点城市,吸引了大量人口流入,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对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资金投入不足。 市政工程建设投资巨大,而地方财政收入有限,资金投入不足制约了市政工程建设的步伐。
3. 建设管理水平有待提升。 部分市政工程项目存在着设计不合理、施工质量不高、管理不到位等问题,影响了工程质量和效益。
4. 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加大。 市政工程建设过程中,需要占用土地资源,可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如何实现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三、 简阳市未来在市政工程建设方面有哪些发展方向?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简阳市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前十精神,以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节点城市、成都东部区域中心城市”为目标,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生态立市、工业强市、文旅兴市、开放活市”发展战略,加快建设“五个简阳”,努力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展现更大作为。
1. 坚持规划带领,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坚持“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的空间发展战略,科学编制城市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完善城市路网体系,提升城市承载能力。
2. 坚持以人为本,建设人民满意工程。 始终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于市政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建设更多群众期盼、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精品工程、民心工程。
3. 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生态宜居城市。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市政工程建设的各个环节,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海绵城市、低碳城市,打造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相融的生态宜居城市。
4. 坚持科技创新,提升建设管理水平。 加强市政工程建设领域的科技创新,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提高市政工程建设的科技含量。加强市政工程建设的管理,建立健全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
5. 坚持多方筹措,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拓宽融资渠道,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市政工程建设,为市政工程建设提供资金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