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西安市碑林区以提升城市品质、改善人居环境、增进民生福祉为目标,大力推进市政项目建设,在基础设施提升、生态环境治理、公共服务完善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建设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基础设施建设:织密城市发展经络
碑林区将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城市更新的重要抓手,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
1. 道路交通优化:
问题:部分区域道路拥堵、交通秩序混乱、停车难等问题较为突出。
措施:
实施道路拓宽改造工程,打通断头路,优化路网结构,提升道路通行能力。例如,对友谊路、东关正街等道路进行拓宽改造,有效缓解了交通拥堵状况。
加强交通秩序管理,科学设置交通信号灯,合理规划停车位,改善交通秩序,提升交通效率。
推进智慧交通建设,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实现交通信息实时监测、智能调度,提高交通管理水平。
成效:道路交通状况明显改善,交通拥堵指数下降,市民出行更加便捷高效。
2. 公共设施升级:
问题:部分老旧小区基础设施老化、功能不完善。
措施:
对老旧小区进行改造升级,包括雨污分流改造、管网更新改造、道路修复、绿化提升等,改善居民居住环境。
加强背街小巷整治,提升环境卫生水平,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打造干净整洁、舒适宜居的生活环境。
成效:老旧小区面貌焕然一新,居民生活品质得到提升。
二、生态环境治理:打造绿色宜居城市
碑林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持续推进生态环境治理,努力打造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家园。
1. 大气污染防治:
问题:空气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
措施:
加强工业企业污染治理,推广清洁能源,淘汰落后产能,减少污染物排放。
加强机动车尾气治理,推广新能源汽车,控制机动车污染排放。
加强扬尘污染治理,规范建筑工地管理,减少道路扬尘。
成效:空气质量持续改善,PM2.5等主要污染物浓度逐年下降,蓝天白云成为常态。
2. 水环境综合整治:
问题:部分河流水质有待改善。
措施:
实施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增强水体流动性,改善水生态环境。
加强污水处理厂建设和运行管理,提高污水处理率,减少污水排放。
开展河道清淤疏浚、生态修复等工作,恢复河道生态功能。
成效:河流水质明显改善,水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恢复。
3. 园林绿化建设:
问题: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有待提高。
措施:
新建一批公园绿地,提升公园绿地服务功能,为市民提供更多休闲娱乐空间。
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增加绿化面积,提升城市绿化覆盖率。
成效:城市绿化水平不断提高,人居环境更加优美宜居。
三、公共服务完善: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碑林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努力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1. 教育资源优化:
问题:优质教育资源相对不足。
措施:
新建、改扩建一批中小学校和幼儿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
引进优质教育资源,鼓励名校办分校,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成效:教育资源配置更加均衡,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2. 医疗卫生服务提升:
问题:优质医疗资源相对集中。
措施:
加强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新建、改扩建一批医院,提升医疗服务能力。
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完善基层医疗服务网络,方便群众就近就医。
成效:医疗服务体系更加完善,群众看病就医更加方便快捷。
3. 文化体育设施建设:
问题:文化体育设施相对缺乏。
措施:
新建、改建一批文化馆、图书馆、体育馆等文化体育设施,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体育活动,满足群众多元化需求。
成效:群众文化体育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案例分析:
案例一:碑林区老旧小区改造
项目背景:碑林区部分老旧小区建成时间较早,存在基础设施老化、环境脏乱差等问题,影响居民生活质量。
项目实施:碑林区对辖区内老旧小区进行集中改造,包括雨污分流改造、管网更新改造、道路修复、绿化提升、停车位改造等,并配套建设社区服务中心、文化活动室、健身场所等公共服务设施。
项目成效:老旧小区面貌焕然一新,居民居住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生活品质得到有效提升。
案例二:护城河水环境综合整治
项目背景:护城河是西安市的重要水系,但由于历史原因,水质一度受到污染,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项目实施:碑林区对护城河进行水环境综合整治,包括截污治污、清淤疏浚、生态修复等措施,并建设滨河绿道、亲水平台等景观设施。
项目成效:护城河水质明显改善,水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恢复,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碑林区将持续推进市政项目建设,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改善人居环境,努力把碑林区建设成为环境优美、生活宜居、人民幸福的美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