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传统工程水利带来的负面影响日益凸显,转变水利发展方式势在必行。本文将深入探讨工程水利向生态水利转变的背景、内涵、路径以及面临的挑战,旨在为构建人水和谐的新时代提供借鉴。
一、 水是生命之源,是生态环境的控制性要素。长期以来,以工程建设为主导的传统水利在保障供水安全、防洪抗旱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传统的工程水利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例如河流生态系统退化、水资源过度开发、水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制约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
为应对新时代水问题的新挑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强调要“坚持节水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推动水利发展由传统工程水利向生态水利转变。
二、 工程水利向生态水利转变的背景
2.1 传统工程水利的局限性
传统工程水利以工程建设为主要手段,侧重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水旱灾害的防御,在解决水资源短缺、保障防洪安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由于缺乏对河流生态系统的整体性认识和对水资源承载能力的科学评估,传统工程水利也存在一些弊端:
忽视河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过度的水利工程建设,例如修建水库、堤坝、渠系等,改变了河流的自然形态和水文过程,导致河流生境破碎化,生物多样性下降,生态功能退化。
水资源过度开发: 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导致一些地区地下水超采、河湖断流、水资源枯竭等问题。
水环境污染: 工业废水、农业面源污染等未得到有效控制,排入河流湖泊,导致水质恶化,威胁水生态安全和人体健康。
2.2 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需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明确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强调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我们转变发展方式,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道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
水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水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推动工程水利向生态水利转变,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体现,是保障国家水安全、维护河湖健康生命、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选取。
三、 生态水利的内涵与特征
生态水利是指以生态系统完整性为基础,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水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为目标,通过工程、技术、管理等手段,协调人水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水利发展模式。
与传统工程水利相比,生态水利具有以下特征:
系统性: 强调从流域整体出发,统筹考虑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等要素,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生态性: 注重维护河流的自然形态和水文过程,保护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科学性: 依托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对水资源进行科学评估和合理调配,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参与性: 倡导公众参与水资源管理,提高公众的生态环保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水治理的良好氛围。
四、 工程水利向生态水利转变的路径
4.1 转变水资源管理理念
树立“水资源是生态要素”的理念: 将水资源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充分考虑生态需水,维护河流生态系统的健康。
坚持“节水优先”的方针: 把节约用水放在首位,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建设、宣传教育等手段,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水资源浪费。
强化“水资源承载能力”的约束: 科学评估水资源承载能力,合理确定水资源开发利用规模,避免过度开发,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4.2 加强水生态保护与修复
加强河湖水系连通: 科学规划和实施水系连通工程,恢复河流的自然流动性,改善水生态环境,提升水系生态服务功能。
推进河湖生态修复: 针对退化受损的河湖水生态系统,采取生态修复措施,恢复水生生物栖息地,提升水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
强化水污染防治: 加强工业废水、农业面源污染等治理,减少污染物排放,改善水环境质量,保障水生态安全。
4.3 推进水利工程的生态化改造
对已建水利工程进行生态化改造: 在保障工程安全的前提下,通过增设鱼道、生态放水等措施,减轻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
新建水利工程要充分考虑生态因素: 在规划设计阶段,充分考虑河流生态系统的需求,尽量减少对河流自然形态和水文过程的干扰。
推广应用生态友好型水利工程技术: 例如,推广应用透水铺装、雨水收集利用等技术,减少对水循环的干扰,促进水资源的自然循环。
4.4 健全水利管理体制机制
完善水资源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水资源税费制度、水资源论证制度等,促进水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
强化水资源监管: 加强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监管,严厉打击非法取水、超标排污等行为,维护水事秩序。
完善水利投融资机制: 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水利建设,拓宽水利建设资金来源,为生态水利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4.5 加强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
加强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关键技术研究: 重点突破水生态监测、水生态修复、水环境治理等关键技术,为生态水利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加强水利信息化建设: 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构建水利信息化平台,提高水资源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
加强生态水利人才队伍建设: 培养一批具有生态水利理念和专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为生态水利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五、 工程水利向生态水利转变面临的挑战
思想观念转变滞后: 一些地方和部门仍然存在重开发、轻保护,重工程、轻生态的思想观念,制约了生态水利的发展。
资金投入不足: 生态水利建设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需要持续稳定的资金投入,而现有的水利投入机制难以满足生态水利建设的需求。
技术支撑不足: 一些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关键技术还不成熟,难以满足生态水利建设的实际需要。
管理体制机制不完善: 水资源管理涉及多个部门,部门之间缺乏协调配合,影响了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高效利用。
工程水利向生态水利转变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