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州,一座因水而生、因水而兴的城市,自古以来便与水有着不解之缘。纵横交错的河流湖泊,孕育了这片土地的富饶与繁华,但也带来了洪涝灾害的威胁。为了抵御水患,造福一方,勤劳智慧的杨州人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探索、实践,创造了辉煌的治水历史,留下了众多令人叹为观止的水利工程。
一、历史沿革:从“禹贡九州”到“江淮明珠”
杨州地处长江、淮河下游,水系发达,河网密布,素有“七河八岛”之称。早在远古时期,先民们便开始在这片土地上与水抗争,创造了“禹贡九州”的华夏文明。
1. 古代治水:
春秋战国时期: 吴王夫差开凿邗沟,沟通长江、淮河,开启了杨州水利工程的先河。
秦汉时期: 秦始皇修筑灵渠,沟通长江、珠江水系,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隋唐时期: 隋炀帝开凿京杭大运河,贯通南北,杨州成为重要的漕运枢纽,也因此面临着更为严峻的防洪排涝压力。
宋元明清时期: 各朝代都十分重视杨州水利建设,修筑堤坝、疏浚河道,兴修水利设施,有效地保障了运河畅通和城市安全。
2. 近现代水利建设:
民国时期: 开始引入西方水利技术,修建了一些现代化的水利工程,如邵伯船闸等。
新中国成立后: 国家高度重视水利建设,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水利工程,如江都水利枢纽、高邮湖湖堤加固等,有效地提升了杨州的防洪抗旱能力。
二、重要工程:水利丰碑,见证历史
1. 京杭大运河(杨州段):
作为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较大的古代运河,京杭大运河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也是杨州水利工程的杰出代表。
杨州段全长约125公里,沿线分布着众多历史遗迹,如瓜洲古渡、高邮盂城驿等,见证了运河的繁荣与兴盛。
为保护和利用好大运河文化遗产,杨州积极开展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打造集航运、生态、文化、旅游于一体的黄金水道。
2. 江都水利枢纽:
位于京杭大运河、淮河入江水道、新通扬运河交汇处,是国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源头控制性工程,也是江苏省较大的水利枢纽工程。
该工程集防洪、灌溉、航运、供水、发电、生态等功能于一体,对保障苏北地区供水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 高邮湖:
中国第四大淡水湖,是苏北地区重要的水源地和调蓄湖泊。
为保护高邮湖生态环境,近年来,杨州实施了湖堤加固、退渔还湖、水环境治理等一系列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
4. 其他重要水利工程:
邵伯船闸: 位于京杭大运河上,是沟通里运河与长江的重要通道。
宝应湖: 苏北地区重要的水源地和调蓄湖泊,也是较高湿地自然保护区。
仪征长江大桥: 横跨长江,连接仪征与镇江,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三、科技创新:智慧水利,赋能未来
近年来,杨州积极推进智慧水利建设,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水利工程的智能化管理和运行。
1. 水利信息化平台建设:
建立健全水雨情监测预警系统、水资源管理系统、水利工程管理系统等,实现水利信息的实时采集、传输、处理和共享。
2. 水利工程智能化改造:
推广应用自动化控制、远程监控、智能决策等技术,提高水利工程的运行效率和安全保障能力。
3. 水生态文明建设:
加强水资源保护,推进水生态修复,打造人水和谐的美丽水乡。
四、未来展望:人水和谐,共创未来
面对新时代新要求,杨州将继续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以水利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1. 加强水安全保障:
完善防洪抗旱减灾体系,提高水资源调配能力,保障城乡供水安全。
2. 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
加强水环境治理,恢复河湖生态功能,打造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环境。
3. 深化水利改革创新:
推进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完善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机制,激发水利发展活力。
杨州水利工程,是历代人民智慧和汗水的结晶,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更是新时代水利发展的坚实基础。未来,杨州将继续传承和发扬治水精神,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生态文明为带领,努力谱写新时代水利发展新篇章,为建设美丽富强的新杨州提供坚强的水利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