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溶,作为一种特殊的地质现象,对水利工程建设提出了严峻挑战。本文将深入探讨岩溶发育特征、危害,并重点阐述水利工程中常见的岩溶处理方式,旨在为工程实践提供借鉴。
一、岩溶,是指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白云岩等)在水和CO₂等介质的长期化学和物理作用下,形成的以溶蚀作用为主,伴随重力崩塌等机械作用所产生的一系列地质现象的总称。
岩溶发育地区通常表现为地表崎岖不平、地下洞穴发育、渗漏严重等特征,这给水利工程建设带来了诸多难题,如坝基和库区渗漏、边坡失稳、工程地基承载力下降等。因此,采取有效的岩溶处理措施,对保障水利工程安全运行至关重要。
二、岩溶发育特征及对水利工程的影响
2.1 岩溶发育特征
岩溶发育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岩石性质、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气候条件等。
岩石性质: 可溶性岩石是岩溶发育的基础,岩石的溶解度、层理、裂隙发育程度等都影响着岩溶的形态和规模。
地质构造: 断层、裂隙等构造是地下水运移的通道,控制着岩溶发育的空间分布和形态。
水文地质条件: 地下水的化学成分、水位、水流速度等直接影响着岩石的溶蚀速度和岩溶发育程度。
气候条件: 气温、降雨量等影响着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循环,进而影响岩溶发育。
2.2 岩溶对水利工程的影响
坝基和库区渗漏: 岩溶发育会导致坝基和库区渗漏,降低水库蓄水能力,甚至引发坝体失稳。
边坡失稳: 岩溶发育会降低边坡岩体的强度和稳定性,易引发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
工程地基承载力下降: 岩溶发育会形成地下空洞,降低地基承载力,影响工程建筑物的安全稳定。
三、水利工程岩溶处理方式
针对不同的岩溶发育情况和工程要求,水利工程中常用的岩溶处理方式主要包括:
3.1 岩溶探测
岩溶探测是岩溶处理的基础,旨在查明岩溶发育的形态、规模、分布规律等,为后续处理方案的设计提供依据。常用的岩溶探测方法包括:
地球物理探测法: 包括电法探测、地震探测、地质雷达探测等,通过探测地下介质的电性、弹性等物理性质差异,间接推断岩溶发育情况。
钻探法: 通过钻孔取芯,直接观察岩溶发育情况,并进行水文地质试验,获取岩溶的渗透性等参数。
探井法: 开挖探井,直接观察岩溶发育情况,并进行注水试验等,评价岩溶的连通性和渗透性。
3.2 灌浆处理
灌浆是将水泥浆液、化学浆液等灌入岩溶裂隙或溶洞中,使其凝固硬化,以达到堵塞岩溶通道、提高岩体强度和防渗性能的目的。常用的灌浆材料包括:
水泥浆液: 适用于充填较大岩溶裂隙和溶洞,成本较低,但扩散半径有限。
化学浆液: 包括单液硅酸钠浆液、双液化学浆液等,具有渗透性好、凝固时间可控等优点,适用于充填细小岩溶裂隙。
3.3 防渗墙
防渗墙是在坝基或库区周围修建的地下连续防渗体,用于阻隔地下水的渗流。常用的防渗墙类型包括:
混凝土防渗墙: 采用混凝土作为防渗材料,具有强度高、耐久性好等优点,适用于规模较大、防渗要求高的工程。
灌浆帷幕: 通过在坝基或库区周围设置一系列灌浆孔,形成连续的防渗帷幕,适用于岩溶发育较均匀、防渗要求相对较低的工程。
3.4 排水工程
排水工程是通过设置排水孔、排水沟、排水隧洞等,将岩溶水及时排出,降低岩溶水位,减小岩溶水的溶蚀和动水压力。排水工程常与其他岩溶处理措施配合使用,以提高处理效果。
3.5 其他处理措施
基础处理: 对于浅埋的岩溶,可采用挖除回填、换填等方式进行处理。
锚固工程: 对于岩溶发育的边坡,可采用锚杆、抗滑桩等锚固措施,提高边坡稳定性。
四、岩溶处理方案的选取
岩溶处理方案的选取应综合考虑岩溶发育特征、工程规模、防渗要求、技术经济条件等因素。
对于岩溶发育程度较轻、防渗要求不高的工程,可采用灌浆、排水等措施进行处理。
对于岩溶发育程度较重、防渗要求高的工程,应采用防渗墙、灌浆帷幕等综合处理措施。
在选取岩溶处理方案时,应进行技术经济比较,选取技术可靠、经济合理的方案。
岩溶处理是水利工程建设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只有充分认识岩溶发育规律,采用科学合理的处理措施,才能有效保障水利工程的安全稳定运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岩溶探测技术和处理方法不断涌现,将为水利工程岩溶处理提供更加有效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