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工程建设过程中,超控制价现象时有发生,给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造成损失。本文将围绕市政工程超控制价现象,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探讨有效的应对措施,以期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借鉴。
一、什么是市政工程控制价?
市政工程控制价是指由政府有关部门制定或认可,在工程建设项目决策和实施阶段,用于控制工程造价的依据。其主要目的是控制工程投资规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保证工程质量和工期。
二、市政工程超控制价的原因分析:
市政工程超控制价的原因复杂多样,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 项近来期准备阶段:
可行性研究深度不够: 部分项目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对项目建设规模、技术方案、投资估算等方面论证不够充分,导致后期出现较大偏差。
初步设计方案不合理: 初步设计阶段对工程方案比选不充分,或片面追求高标准、高指标,导致工程造价过高。
概算编制不准确: 概算编制过程中,定额套用不合理、工程量计算错误、材料价格信息滞后等都会导致概算失真。
2. 招投标及合同管理阶段:
招标控制价制定不合理: 招标控制价是评标的重要依据,如果制定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最终的工程造价。
招标文件存在漏洞: 招标文件条款不清晰、不严谨,给投标人留下“可操作空间”,容易滋生围标串标等违法行为,推高工程造价。
合同条款不完善: 合同条款对工程变更、索赔等事项约定不明确,导致后期工程造价失控。
3. 项目实施阶段:
工程变更频繁: 项目实施过程中,由于设计变更、现场条件变化等原因,导致工程变更频繁,增加工程造价。
材料价格上涨: 建筑材料价格波动较大,如果合同中没有约定价格调整机制,材料价格上涨将直接导致工程造价上升。
施工管理不善: 施工过程中,工期延误、工程质量问题等都会增加工程成本。
违规操作: 部分业主单位和施工单位为了谋取私利,可能会采取虚报工程量、高套定额等违规操作,导致工程造价虚高。
三、市政工程超控制价的应对措施:
针对市政工程超控制价问题,应采取一系列措施加以控制:
1. 加强项近来期工作:
深化可行性研究: 做好项近来期调研,对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可行性进行充分论证,科学确定项目建设规模和标准。
优化设计方案: 坚持实用、经济的原则,选取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方案,严格控制设计变更。
科学编制概算: 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有关定额标准,准确计算工程量,及时掌握材料市场价格信息,确保概算编制的准确性。
2. 规范招投标及合同管理:
合理确定招标控制价: 采用科学的编制方法,合理确定招标控制价,防止出现“超估算、超概算”的情况。
完善招标文件: 明确招标程序、评标办法、合同条款等内容,杜绝招标文件中的漏洞和歧义。
加强合同管理: 完善合同条款,明确工程变更、索赔等事项的处理程序和方法,防范合同风险。
3. 加强项目实施阶段的造价控制:
严格控制工程变更: 建立健全工程变更审批制度,严格控制工程变更的范围和数量。
做好材料价格风险防控: 合同中可约定材料价格调整机制,或采取甲供材等方式,降低材料价格波动对工程造价的影响。
加强施工现场管理: 加强施工进度、质量、安全等方面的管理,防止出现工期延误、工程返工等问题。
强化监督管理: 建立健全工程造价监督机制,加强对工程造价的动态监管,严厉打击各种违法违规行为。
4. 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造价管理水平:
推广应用工程造价软件: 利用工程造价软件进行工程量计算、概预算编制、招标控制价编制等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和准确性。
建立工程造价信息平台: 建立统一的工程造价信息平台,实现工程造价信息共享,为工程造价管理提供数据支撑。
四、案例分析:
某市政道路工程,概算批复金额为1亿元。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由于设计变更、材料价格上涨等原因,最终结算金额达到1.2亿元,超概算20%。经分析,主要原因包括:
初步设计阶段,对道路排水方案考虑不足,后期进行了较大调整,增加了工程量。
合同中未约定材料价格调整机制,导致材料价格上涨风险全部由业主承担。
施工过程中,现场管理混乱,造成部分工程返工,增加了工程成本。
市政工程超控制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问题,需要从项近来期、招投标、施工管理等多个环节入手,综合施策才能有效控制。只有不断完善相关制度,加强监督管理,才能确保市政工程建设项目顺利实施,避免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