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敦化,地处长白山腹地,水资源丰富。近年来,敦化市积极推进水利项目建设,在防洪排涝、供水保障、水生态修复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水利支撑。本文将深入探讨敦化水利项目的建设背景、主要项目、取得成效以及未来展望,展现敦化市在水利建设方面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
一、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吉林省敦化市位于长白山腹地,松花江支流牡丹江上游,水资源总量较为丰富。然而,由于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区域水旱灾害频发,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水生态环境也面临着严峻挑战。
为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敦化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水利建设,将其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性、战略性工作来抓,不断加大投入力度,科学规划、统筹推进各项水利工程建设,在防洪排涝、供水保障、水生态修复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敦化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提供了坚实的水利支撑。
二、敦化水利项目建设背景
敦化市水利项目建设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防洪安全形势严峻。 敦化市地处山区,河流众多,汛期易发洪涝灾害,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加快,水资源需求不断增加,而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水生态环境亟待改善。 部分河段水质污染、生态退化等问题较为突出,影响了水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面对严峻的水安全形势和挑战,敦化市委、市政府深刻认识到水利建设的重要性,将其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性、战略性工作来抓,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项目支持,加大地方财政投入,科学规划、统筹推进各项水利工程建设。
三、敦化水利项目建设主要内容
近年来,敦化市水利项目建设以“完善防洪减灾体系、优化水资源配置、修复水生态环境”为目标,重点实施了一批事关全局、影响深远的重大水利工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加强防洪工程建设,筑牢安全屏障
重点实施了城区防洪工程、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山洪灾害防治工程等。 通过新建、加固堤防、疏浚河道、建设排涝泵站等措施,有效提高了城市的防洪排涝能力,降低了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
建立健全了防汛抗旱指挥体系,完善预警预报机制。 加强了水雨情监测预警预报,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高了防汛抗旱应急响应能力。
2. 优化水资源配置,保障供水安全
实施了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等。 通过新建、改造供水管网、水源地保护等措施,有效解决了部分地区城乡居民饮水安全问题,提高了供水保障能力。
加强水资源管理,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出台了相关政策法规,加强水资源的统一调度和管理,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
3. 加强水生态修复,改善水环境质量
实施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河湖连通工程、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等。 通过植树造林、水土保持、河道清淤、生态护坡等措施,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改善了河湖水质,恢复了水生态环境。
加强水污染防治,推进水环境治理。 加强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强化水环境监管,有效控制了水污染物排放,改善了水环境质量。
四、敦化水利项目建设取得的成效
经过多年的努力,敦化市水利项目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防洪减灾能力显著提升。 城区防洪标准达到20年一遇,重要城镇防洪标准达到10年一遇,中小河流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有效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供水保障能力明显增强。 城乡供水一体化程度不断提高,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供水保证率和水质达标率均达到国家规定标准。
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水土流失面积逐年减少,河湖水质明显改善,水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修复,为建设美丽敦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敦化水利项目建设未来展望
未来,敦化市将继续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以“水利工程补短板、水资源管理强监管、水生态修复提 کیفیت”为重点,持续推进水利现代化建设,为敦化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水利支撑。
1. 进一步完善防洪减灾体系
加强对现有防洪工程的管理和维护,及时进行除险加固,确保工程安全运行。
加快推进重大防洪工程建设,不断提高防洪标准,增强抵御重大洪涝灾害的能力。
2. 全面提升水资源保障能力
加强水资源的统一调度和管理,优化水资源配置,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加快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完善农村供水工程体系,确保城乡居民饮水安全。
3. 持续推进水生态修复治理
加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加强水土保持监督管理。
加强河湖生态保护与修复,推进河湖水系连通,建设美丽河湖。
4. 不断加强水利科技创新
加强水利科技研发和推广应用,提高水利信息化水平,为水利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5. 积极争取政策资金支持
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项目支持,加大地方财政投入,为水利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水利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