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辽市地处科尔沁沙地腹地,水资源短缺一直是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近年来,通辽市大力推进水利项目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为保障粮食安全、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本文将从通辽水利项目的背景、主要项目、取得成效、未来展望等方面进行阐述,展现通辽水利建设的辉煌成就和美好前景。
一、 干渴的土地,迫切的需求
通辽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地处科尔沁沙地腹地,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降水量少,蒸发量大,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是全国水资源短缺地区之一。长期以来,水资源短缺成为制约通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严重影响着农业生产、生态安全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为了破解水资源短缺难题,通辽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水利建设,将其作为事关全局和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工程来抓,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不断加大投入力度,积极争取国家和自治区支持,全面推进各项水利工程建设,为通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水利支撑。
二、 多措并举,筑牢水利发展根基
近年来,通辽市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积极推进重大水利工程建设,不断完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水利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项目包括:
(一) 引调水工程:为干渴的土地注入源头活水
1. 引绰济辽工程: 作为国家172项重大水利工程之一,引绰济辽工程的实施,将有效缓解通辽市水资源短缺问题。该工程通水后,将为通辽市新增年引水量1.02亿立方米,可解决500万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并为工业和农业发展提供可靠的水源保障。
2. 西辽河水系连通工程: 该工程旨在优化配置西辽河水系水资源,增强区域供水安全保障能力。工程建成后,将有效缓解通辽市西部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 水资源配置工程:科学调配,让水资源发挥较大效益
1. 科尔沁沙地重点区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 该工程通过建设水库、塘坝、引水渠等水利设施,有效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2. 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 该工程旨在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通过建设集中供水工程、分散式供水工程等,让农村居民喝上安全水、放心水。
(三) 节水型社会建设:开源节流,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1. 农业节水灌溉工程: 推广应用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减少水资源浪费。
2. 工业节水改造工程: 推动企业进行节水技术改造,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降低工业用水量。
3. 城镇节水改造工程: 加强城镇供水管网改造,降低管网漏损率,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三、 成效显著,水利建设硕果累累
经过多年的努力,通辽市水利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为保障粮食安全、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 粮食安全更有保障: 水利工程的建设,有效提高了农田灌溉面积,增强了农业抗旱能力,为粮食丰收提供了可靠保障。近年来,通辽市粮食产量稳步提高,成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二)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水利项目的实施,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增加了植被覆盖率,改善了生态环境。科尔沁沙地生态环境明显好转,沙尘暴天气明显减少。
(三) 乡村振兴步伐加快: 水利工程的建设,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基础保障。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四、 展望未来,描绘水利发展蓝图
未来,通辽市将继续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目标,全面推进水利现代化建设,为建设生态文明、美丽通辽提供更加坚实的水利支撑。
(一) 坚持规划带领,科学谋划水利发展蓝图: 编制完善水资源综合规划、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科学确定水利发展目标、任务和路径,为水利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二) 加强项目建设,不断完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 加快推进引绰济辽工程、西辽河水系连通工程等重大水利项目建设,不断完善水资源配置体系,提高水资源保障能力。
(三) 强化科技支撑,提升水利发展科技水平: 加强水利科技创新,推广应用先进的水利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
(四) 推进依法治水,构建水利发展长效机制: 健全完善水利法律法规体系,加强水资源管理,强化水资源保护,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水是生命之源,是发展之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