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农业的命脉,是粮食安全的保障。近年来,湖州市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的决策部署,以“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为战略支撑,大力推进农田水利项目建设,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绘就了一幅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
一、湖州农田水利项目建设背景
湖州,地处浙江北部,素有“丝绸之府、鱼米之乡”的美誉。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悠久的农耕历史,孕育了湖州发达的农业。然而,长期以来,湖州部分地区农田水利设施薄弱,灌溉能力不足、防洪排涝标准低等问题较为突出,严重制约了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为破解这一难题,湖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田水利建设,将其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坚持高标准规划、高效率推进、高质量建设,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服务能力,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二、湖州农田水利项目建设成果
近年来,湖州实施了一大批农田水利重点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 完善灌溉体系,提高抗旱能力
1. 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 湖州坚持“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标准,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建和改造提升了一批高标准农田,有效提高了农田灌溉保证率。
2. 建设高效节水灌溉工程。 推广应用喷灌、微喷灌、滴灌等先进节水灌溉技术,建设了一批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有效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
3. 加强水源工程建设。 新建、改建、扩建了一批水库、塘坝等水源工程,提高了蓄水保水能力,为农田灌溉提供了可靠保障。
(二) 加强防洪排涝,保障农业安全
1. 完善河道堤防体系。 对重点河道进行疏浚、加固,新建、加高、加固了一批堤防,提高了防洪排涝标准。
2. 建设排涝泵站。 在低洼易涝地区,新建、改建了一批排涝泵站,提高了排涝能力,有效保障了农作物安全。
3. 加强水雨情监测预警。 建立健全水雨情监测预警体系,及时发布预警信息,为防汛抗旱提供了科学依据。
(三) 推进数字赋能,提升管理水平
1. 建设智慧水利平台。 依托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建设智慧水利平台,实现水资源的实时监测、精准调度、科学管理。
2. 推广应用智能灌溉技术。 推广应用智能灌溉系统,实现灌溉的自动化、智能化,提高了灌溉效率,降低了劳动成本。
3. 加强水利信息化建设。 加强水利信息化建设,建立完善水利信息数据库,为水利管理决策提供信息支撑。
三、湖州农田水利项目建设的意义
湖州农田水利项目的建设,不仅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而且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推动了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 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增效
农田水利项目建设,提高了农田灌溉保证率和防洪排涝能力,有效保障了粮食生产安全。通过推广应用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促进了农业增效。
(二) 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乡村
农田水利项目的建设,改善了农村水环境,促进了水土保持,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基础保障。通过建设生态河道、景观水系等,提升了农村人居环境,为乡村旅游发展增添了新的亮点。
(三) 带动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农田水利项目的建设,为农业产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带动了农民就业增收。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未来展望
湖州将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的决策部署,以更高的站位、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扎实推进农田水利项目建设,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乡村振兴提供更加坚实的支撑。
(一) 加强规划带领,科学谋划项目。 坚持规划先行,科学编制农田水利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实施路径。加强项近来期工作,做好项目储备,确保项目建设科学有序推进。
(二) 坚持问题导向,补齐发展短板。 聚焦灌溉能力不足、防洪排涝标准低等突出问题,精准施策,补齐短板,不断提高农田水利发展水平。
(三) 强化科技支撑,提升建设效益。 加大科技投入,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提高农田水利建设的科技含量和效益。
(四) 创新体制机制,激发内生动力。 深化水利改革,完善农业水价形成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农田水利建设,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
湖州农田水利项目建设,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