彬县,地处陕西关中平原与陕北高原过渡地带,水资源匮乏一直制约着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本文将深入探讨彬县水利工程建设历程、主要工程、取得成就以及未来展望,展现其在保障供水、防洪抗旱、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一、水润彬州,千年梦想
彬县,古称“豳(bīn)”,是中华农耕文明的重要发祥地,素有“丝路明珠”的美誉。然而,受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影响,彬县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旱涝灾害频发,严重制约了农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千百年来,勤劳智慧的彬县人民从未停止过与干旱的斗争,一代代人接力奋斗,在黄土高原上书写了波澜壮阔的水利建设史诗。
二、历史回顾:从“靠天吃饭”到“科学治水”
彬县水利工程建设历史悠久,可追溯到先秦时期。
古代篇章: 早在春秋时期,秦穆公为发展农业,兴修了郑国渠,部分流经彬县,灌溉农田,造福一方。此后历朝历代,都十分重视水利建设,修建了许多陂塘、水库等小型水利设施,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力保障。
近代探索: 进入20世纪,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传统水利设施已难以满足需求。新中国成立后,彬县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农田水利建设高潮,先后修建了泾惠渠彬县段、磨石沟水库等一批水利工程,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
现代跨越: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彬县水利工程建设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国家实施的一系列水利发展战略,为彬县水利建设注入了强劲动力。彬县坚持“建管并重、重在管理”的方针,不断加大投入,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水利工程体系日益完善,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工程概览:交织成网,润泽四方
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彬县已初步建成以大中型水库为骨干,小型水库、塘坝为补充,渠系配套,蓄引提结合,防洪抗旱减灾能力显著增强的现代水利工程体系。
蓄水工程: 彬县现有各类水库24座,其中大型水库1座,即石门水库;中型水库3座,小型水库20座。这些水库如同颗颗明珠,镶嵌在彬县的山川之间,为工农业生产和城乡居民生活提供了可靠的水源保障。
引水工程: 泾惠渠是横贯彬县境内的大型灌溉渠道,全长58公里,灌溉面积达20万亩,是彬县的“生命渠”。彬县还建成了多条引水渠道,将水资源引至田间地头,有效缓解了农业用水紧张状况。
灌溉工程: 彬县建成了较为完善的灌溉体系,总灌溉面积达到40万亩,有效灌溉面积达到30万亩,基本实现了旱涝保收。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应用,使农业用水效率大幅提高,为节水型社会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防洪工程: 彬县地处渭河北岸,历史上洪涝灾害频繁。近年来,彬县不断加强防洪工程建设,加固堤防,疏浚河道,新建排洪沟渠,有效提高了防洪标准,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四、成就斐然:水利兴则生态兴,水利强则县域强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是生态环境的控制性因素。彬县水利工程建设取得的显著成效,不仅体现在灌溉面积的扩大、粮食产量的提高,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保障供水安全: 水利工程的建设,有效解决了彬县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和工农业生产用水问题,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水资源保障。
提高抗旱防洪能力: 水利工程的建成,使彬县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显著增强,有效减轻了旱涝灾害造成的损失,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改善生态环境: 水利工程的建设,改善了彬县的生态环境,提高了森林覆盖率,促进了水土保持,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促进经济发展: 水利工程的建设,为彬县经济发展提供了基础支撑,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动了城镇化进程。
五、未来展望:科学治水,护航发展
面对新时代新要求,彬县水利工程建设将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保障水安全、修复水生态、优化水环境为目标,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强化管理为保障,全面提升水利现代化水平,为建设美丽幸福新彬县提供坚实的水利支撑。
加强水资源管理: 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全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强化水资源配置、节约和保护。
完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 继续加大水利工程建设力度,加强水库除险加固,完善灌区配套设施,提升水资源调控能力和供水保障能力。
推进智慧水利建设: 加快信息化与水利业务深度融合,构建“数字孪生”水利,实现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的智能化、精准化、高效化。
加强水生态文明建设: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加强河湖管理,推进水土流失治理,恢复河湖生态环境。
水是生命之源,是发展之基。彬县水利工程建设取得的成就,是几代人接续奋斗的结果,也是水利人“忠诚、干净、担当,科学、求实、创新”精神的生动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