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水利工程是指位于山东省枣庄市境内,为解决该地区水资源短缺、防洪排涝、水土保持等问题而兴建的各类水利设施的总称。枣庄地处鲁南山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时空分布不均,水资源短缺是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为破解这一难题,枣庄市历届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水利建设,持续加大投入力度,实施了一大批重点水利工程,初步构建了较为完善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为保障供水安全、促进经济发展、改善生态环境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历史沿革
枣庄地区水利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开始修建小型水利设施。明清时期,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水利建设取得较大进步,涌现出一些规模较大的水利工程,如峄城区的大沙河水库、薛城区的周营水库等。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枣庄水利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1958年,枣庄市水利局成立,标志着枣庄水利事业进入有组织、有计划的发展阶段。这一时期,枣庄市兴建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水利工程,如岩马水库、城郊河等,为解决农业灌溉、城市供水等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
进入21世纪,枣庄市委、市政府将水利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提出“兴水利、惠民生、促发展”的战略,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水利工程,如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枣庄段、韩庄运河复航工程、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等,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二、主要工程
2.1 蓄水工程
枣庄市现有大中型水库3座,总库容5.1亿立方米,分别是:
岩马水库: 位于市中区境内,是枣庄市较大的水库,总库容3.1亿立方米,主要功能为城市供水、农业灌溉和防洪。
周营水库: 位于薛城区境内,总库容1.2亿立方米,主要功能为农业灌溉和防洪。
大沙河水库: 位于峄城区境内,总库容0.8亿立方米,主要功能为农业灌溉和防洪。
枣庄市还建有众多小型水库和塘坝,总库容超过10亿立方米,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蓄水体系。
2.2 引调水工程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枣庄段: 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长53.5公里,设计年调水量11.6亿立方米,2013年11月正式通水,有效缓解了枣庄市水资源短缺问题。
枣滕输水工程: 起自微山湖,途经滕州市、薛城区, finally 抵达市中区,全长62公里,设计年调水量1.2亿立方米,主要用于解决市区工业和生活用水。
2.3 防洪工程
城郊河: 是贯穿枣庄市区的一条重要防洪排涝河道,全长32公里,经过多年治理,防洪标准已达到20年一遇。
各级河道堤防: 枣庄市境内河流众多,已建成各类河道堤防4000余公里,有效保护了沿河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2.4 灌溉工程
枣庄市已建成各类灌区100余处,总灌溉面积达120万亩,有效保障了农业生产用水需求。其中,薛城灌区是国家大型灌区,灌溉面积达50万亩。
2.5 水土保持工程
枣庄市高度重视水土保持工作,大力实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小流域治理等工程,水土流失面积逐年减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三、 主要成就
经过多年的努力,枣庄水利工程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主要体现在:
供水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枣庄段的建成通水,极大缓解了枣庄市水资源短缺问题,城市供水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防洪排涝能力明显提高: 城郊河等一批重点防洪工程的建成,使枣庄市防洪减灾能力得到显著提升,有效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水土保持工程的实施,使水土流失面积逐年减少,河流水质不断改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水利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作用日益凸显: 水利工程的建设,为枣庄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水资源保障,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
四、 未来展望
未来,枣庄市将继续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以保障水安全、改善水环境、优化水生态、提升水效益为目标,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加强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全面推进农业、工业、城镇节水,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完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 加快推进重点水利工程建设,提升水资源调控和配置能力。
加强水生态文明建设: 加强水土保持和水环境治理,恢复河流生态功能,打造美丽河湖。
深化水利改革创新: 推进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完善水利管理体制机制。
相信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通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枣庄水利事业必将取得更大发展,为建设美丽富强新枣庄提供更加坚实的水利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