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宁水利建设工程是指在广东省普宁市境内,为解决水资源短缺、防洪排涝、水环境治理等问题而进行的各项水利工程建设。普宁市位于广东省东南部,潮汕平原西部,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长期以来存在着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旱涝灾害频发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为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市政府高度重视水利建设,将其作为事关全局的战略性基础设施工程来抓,持续加大投入力度,不断完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水利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历史沿革
(一)解放前水利建设
解放前,普宁水利基础设施薄弱,主要依靠传统的水塘、水井等设施蓄水,灌溉方式落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十分有限。每逢干旱年份,农田灌溉就会出现困难,严重影响农业生产;而雨季来临时,又常常因为排水不畅引发洪涝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
(二)解放后至改革开放前水利建设
解放后,市政府高度重视水利建设,组织群众兴修水利,先后建成了一批水库、山塘、灌溉渠等水利工程,有效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抗旱防洪能力。这一时期主要的水利建设工程包括:
1958年,修建了普宁历史上第一座中型水库——汤头水库, 该水库的建成,对缓解当地农业灌溉用水紧张起到了重要作用。
20世纪60年代,兴建了大批小型水库和山塘, 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农田灌溉体系。
20世纪70年代,开展了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新建和改造了一批灌溉渠系,提高了灌溉效率。
(三)改革开放后水利建设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普宁市对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为此,市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水利建设作为事关全局的战略性基础设施工程来抓,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加快推进水利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一时期主要的水利建设工程包括:
1980年代,建设了南溪水库、白坑湖水库等一批中小型水库, 进一步增强了供水保障能力。
1990年代,实施了大面积的农田水利改造工程, 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
21世纪以来,普宁市水利建设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先后实施了练江流域综合整治工程、大南山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等一批重点水利工程,水利基础设施网络不断完善,防洪抗旱减灾能力显著提高,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二、主要成就
经过多年的持续努力,普宁水利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供水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通过新建、扩建、改造一批水库、泵站等工程,普宁市供水保障能力显著增强。近来,全市已建成各类水库100多座,总库容超过5亿立方米,有效解决了工农业生产和城乡居民生活用水问题。
(二)防洪抗旱减灾能力明显提升
通过加强河道治理、建设堤防、完善排涝设施等措施,普宁市防洪抗旱减灾能力明显提升。近年来,全市有效抵御了多次洪涝灾害,较大限度地减少了灾害损失。
(三)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普宁市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大力推进练江流域综合整治,实施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等工程,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练江水质逐年好转,流域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恢复。
三、未来展望
未来,普宁市将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以保障水安全、改善水环境、优化水生态为目标,着力构建现代水网体系,为推动普宁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水利支撑。
(一)加强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全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格控制用水总量和强度。
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农业用水效率。
加强工业节水技术改造,发展节水型产业。
倡导全民节约用水,营造浓厚的节水氛围。
(二)完善防洪抗旱减灾体系
加强河道治理,提高河道行洪能力。
加固堤防,完善排涝设施,提高防洪标准。
加强山洪灾害防治,完善预警预报体系。
加强抗旱水源工程建设,提高抗旱能力。
(三)持续改善水生态环境
深入推进练江流域综合整治,加强水污染防治。
加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恢复和保护水生态环境。
推进美丽河湖建设,打造水清岸绿的生态环境。
(四)推进智慧水利建设
加快水利信息化建设,提高水利管理水平。
推广应用水利新技术,提升水利现代化水平。
加强水利科技创新,为水利事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普宁市将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有力的举措,全面推进水利现代化建设,为建设美丽 prosperous 普宁提供坚强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