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阳水利工程位于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境内,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在毛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下,为根治淮河水患而兴建的一座以防洪为主,兼顾灌溉、航运、发电等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工程于1958年10月动工兴建,1960年6月主体工程基本竣工,1966年全面完成,历时八年。凤阳水利工程的建成,标志着新中国水利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也为淮河的治理开发和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工程背景
淮河是中国七大江河之一,历史上水灾频繁,素有“三年两决口,十年一烂河”之称,严重制约着流域经济社会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淮河治理,毛泽东主席多次亲临淮河流域视察,并于1950年12月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
凤阳县地处淮河中游,是淮河水患的重灾区之一。为了根治淮河水患,改善凤阳县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国家决定在凤阳县境内修建一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凤阳水利工程。
二、工程概况
凤阳水利工程位于淮河支流——北淝河上,是一座以防洪为主,兼顾灌溉、航运、发电等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工程主要由水库、大坝、泄洪闸、灌溉渠系、发电站等部分组成。
水库: 凤阳水库总库容为11.5亿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积3000平方公里,是淮河中游重要的防洪控制性工程。
大坝: 凤阳水库大坝为均质土坝,全长11.5公里,较大坝高28米,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土坝之一。
泄洪闸: 凤阳水利工程共设有泄洪闸12孔,较大泄洪量为8200立方米每秒。
灌溉渠系: 凤阳水利工程的灌溉渠系总长达1000多公里,可灌溉农田100万亩,有效地改善了当地农业生产条件。
发电站: 凤阳水利工程建有一座小型水力发电站,装机容量为2000千瓦,为当地提供清洁能源。
三、工程建设
凤阳水利工程的建设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周恩来总理曾三次亲临工地视察指导。工程建设期间,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十万建设者,发扬“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克服了各种困难,最终建成了这座宏伟的工程。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其中较有名的就是“十八勇士战洪峰”的故事。1959年7月,凤阳地区遭遇特大暴雨袭击,北淝河水位暴涨,工程建设面临严峻考验。为了保护大坝安全,18名解放军战士和民工组成突击队,冒着生命危险,跳入洪水中抢险,最终保住了大坝,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的英雄赞歌。
四、工程意义
凤阳水利工程的建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防洪效益显著: 工程建成后,有效地控制了北淝河的洪水,大大减轻了淮河中游地区的防洪压力,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
2. 灌溉效益显著: 工程建成后,为凤阳县及周边地区提供了可靠的灌溉水源,有效地改善了当地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了农业增产增收。
3. 航运效益: 工程建成后,改善了北淝河的航运条件,为当地物资运输提供了便利。
4. 发电效益: 工程建成后,为当地提供了一定的清洁能源,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
5. 生态效益: 工程建成后,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促进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五、精神传承
凤阳水利工程的建设,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也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凤阳人民将继续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凤阳水利工程建设精神,为建设更加美好的家园而努力奋斗。
六、旅游开发
凤阳水利工程不仅是一项重要的水利工程,也是一处风景优美的旅游景点。近年来,凤阳县依托凤阳水利工程,积极发展旅游产业,开发了水库观光、水上游乐、休闲度假等旅游项目,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七、未来展望
未来,凤阳水利工程将在保障防洪安全、提供水资源保障、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凤阳县将继续加强工程管理,不断提升工程效益,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