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签劳动合同未签劳务合同是指当事人之间既存在事实上的劳动关系,也签订了书面的劳动合同,但未签订劳务合同的情形。这种情况在实践中较为常见,尤其是在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存在其他合作关系的情况下。
一、 适用情形
已签劳动合同未签劳务合同的情形主要出现在以下几种情况下:
1. 劳动者同时为用人单位提供劳动和劳务。公司员工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还为公司提供设计、询问等劳务服务。
2. 用人单位将部分业务外包给劳动者。公司将软件开发业务外包给公司内部的程序员完成。
3. 劳动者在完成劳动合同约定的工作内容之外,还为用人单位提供其他服务。公司行政人员在完成日常行政工作的同时,还为公司提供翻译服务。
二、 法律关系认定
在已签劳动合同未签劳务合同的情况下,认定双方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至关重要,这将直接影响到双方的权利义务以及纠纷解决方式。
1. 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的区别
主体资格: 劳动关系的主体是单位和劳动者,劳务关系的主体可以是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
工作内容: 劳动关系的工作内容是相对固定的,由用人单位安排;劳务关系的工作内容是特定的,由双方约定。
管理方式: 劳动关系中,劳动者受用人单位的管理和约束;劳务关系中,双方当事人地位平等,一方不具有管理和约束另一方的权利。
报酬性质: 劳动关系中,劳动者获得的是工资;劳务关系中,一方当事人获得的是劳务报酬。
法律适用: 劳动关系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劳务关系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合同编的有关规定。
2. 法律关系的认定原则
在实践中,判断双方当事人之间是劳动关系还是劳务关系,应当根据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结合以下因素综合判断:
用人单位是否对劳动者进行管理和约束,例如考勤、工作安排、奖惩等。
劳动者是否使用用人单位提供的劳动工具和场所。
劳动者是否服从用人单位的工作安排。
劳动者的工作成果是否归用人单位所有。
劳动报酬的支付方式和标准。
3. 法律关系认定的影响
如果认定双方当事人之间存在劳动关系,则劳动者享有劳动法律法规规定的各项权利,例如较低工资保障、社会保险、带薪年休假等。
如果认定双方当事人之间存在劳务关系,则劳动者不享有劳动法律法规规定的各项权利,双方的权利义务由双方在劳务合同中约定。
三、 法律风险及防范
已签劳动合同未签劳务合同的情况存在一定的法律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对劳动者的风险
劳动者权益难以保障。 由于未签订劳务合同,劳动者的工作内容、工作时间、劳务报酬等都缺乏明确约定,容易与用人单位产生纠纷。
维权难度加大。 由于缺乏书面合同的约定,劳动者在维权时举证困难,难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2. 对用人单位的风险
法律关系认定风险。 如果双方当事人之间被认定为劳动关系,用人单位可能需要承担未签订劳动合同的法律责任,例如支付双倍工资、补缴社会保险等。
税务风险。 由于未签订劳务合同,用人单位难以取得合法的发票,可能存在税务风险。
3. 防范措施
签订书面劳务合同。 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在建立劳动关系的同时,如果还存在其他劳务关系,应当签订书面的劳务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
规范合同内容。 劳务合同的内容应当合法合规,明确约定工作内容、工作时间、劳务报酬、付款方式、违约责任等。
妥善保管相关证据。 用人单位和劳动者都应当妥善保管与劳务关系相关的证据,例如工作记录、考勤记录、支付凭证等,以便在发生纠纷时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四、 案例分析
案例:
张某是某公司的一名设计师,与公司签订了劳动合同,担任UI设计师一职。工作期间,公司需要开发一款新的手机应用程序,张某除了完成本职工作外,还参与了该应用程序的开发工作,并领取了相应的报酬。但公司与张某未签订任何关于应用程序开发的协议或合同。后双方因应用程序开发的报酬问题发生争议。
分析:
本案中,张某与公司之间既存在劳动关系,也存在劳务关系。
劳动关系: 张某与公司签订了劳动合同,担任UI设计师,双方之间存在劳动关系。
劳务关系: 张某在完成本职工作外,还参与了公司应用程序的开发工作,并领取了相应的报酬,双方之间存在劳务关系。
由于双方未签订劳务合同,无法确定应用程序开发的具体工作内容、工作时间以及报酬支付标准等,因此张某在维权时面临举证困难。
建议:
在发生类似争议时,张某可以提供相关证据证明其参与了应用程序的开发工作,例如工作记录、代码、设计稿等。
公司应当加强内部管理,在与员工存在多种法律关系时,应当签订相应的协议或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避免发生不必要的争议。
已签劳动合同未签劳务合同的情况在实践中比较复杂,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判断。用人单位和劳动者都应当增强法律意识,妥善处理好双方的法律关系,避免产生不必要的法律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