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百科文库
中国第一坝水利工程文库下载

中国第一坝水利工程

上传时间:2024-09-18 09:48:02文件大小:10-20K作者:投稿用户

靠前坝水利工程是指位于湖北省宜昌市三斗坪镇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该工程是世界上规模较大的水电站,也是中国有史以来建设较大型的基础设施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工程之最”。三峡工程集防洪、发电、航运、灌溉、供水、旅游等功能于一体,具有巨大的综合效益,对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促进中部崛起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

一、工程概况

三峡工程大坝位于长江三峡西陵峡中段的三斗坪,坝顶高程185米,坝长2309.47米,坝顶宽度15米。水库全长660多公里,水面平均宽度1.1公里,总库容393亿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221.5亿立方米。工程主要建筑物包括:

大坝: 混凝土重力坝,坝高185米,坝顶长度2309.47米,较大坝高181米,坝体混凝土浇筑量2794万立方米。

泄洪建筑物: 共23个泄洪孔,泄洪能力达10万立方米/秒。

水电站: 左岸、右岸和地下共32台水轮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2250万千瓦,年发电量约882亿千瓦时。

通航建筑物: 双线五级船闸和垂直升船机,年单向通航能力5000万吨。

二、建设历程

三峡工程的构想最早可以追溯到孙中山先生1919年发表的《建国方略》。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三峡工程的规划和建设。

1953年: 开始进行长江流域规划工作,三峡工程被列为重点项目。

1954年: 发生长江特大洪水,三峡工程的防洪功能更加凸显。

1956年: 毛泽东主席视察长江,并写下了“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的有名诗句。

1958年: 中共中央南宁会议决定,三峡工程“先修海棠峡,后修三峡”。

1992年4月: 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

1994年12月14日: 三峡工程正式开工建设。

2003年6月1日: 三峡工程实现蓄水发电。

2006年5月20日: 三峡大坝全线建成。

2008年10月26日: 三峡工程最后一台机组并网发电,标志着三峡工程全面竣工。

2012年7月4日: 三峡工程成功抵御1998年以来较大洪水,防洪功能得到充分验证。

三、工程效益

三峡工程的建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了巨大的综合效益:

防洪: 三峡水库拥有221.5亿立方米的防洪库容,可以有效控制长江上游洪水,大大减轻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防洪压力,保障了沿江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发电: 三峡水电站是世界上较大的水力发电站,年发电量约882亿千瓦时,相当于燃烧3000万吨标准煤,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清洁能源保障。

航运: 三峡工程改善了长江三峡的航运条件,通航能力由原来的1000万吨提高到5000万吨,促进了长江航运事业的发展。

灌溉: 三峡水库可以为周边地区提供灌溉用水,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了农业增产增收。

供水: 三峡水库可以为沿江城市提供生活和工业用水,缓解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

旅游: 三峡工程的建成,形成了新的旅游景观,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

四、工程影响

三峡工程是一项世纪工程,对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经济影响: 三峡工程的建设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了长江经济带的崛起。

社会影响: 三峡工程的建设改善了库区人民的生活条件,促进了库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环境影响: 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通过采取一系列的环保措施,这些影响得到了有效控制。

文化影响: 三峡工程的建设,保护和传承了三峡地区的文化遗产。

五、未来展望

三峡工程的建成,标志着中国水利水电建设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未来,三峡工程将继续发挥其巨大的综合效益,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更大的贡献。同时,中国也将继续加强对三峡工程的运行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确保三峡工程长期安全稳定运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声明:您下载的是此内容的电子档,本站仅提供免费下载服务,不对下载内容质量做任何承诺,有疑问可以联系客服。该内容系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温馨提示温馨提示:以上数据根据互联网公开信息整合而成,仅供用户参考。建议您使用前再次确认数据真实准确性,您的任何决策由您自行承担风险。免费咨询入口

相关合同、文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