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百科文库
徐州水利工程有多大文库下载

徐州水利工程有多大

上传时间:2024-09-18 22:22:09文件大小:10-20K作者:投稿用户

徐州,古称彭城,地处江苏省西北部,是华北平原的南端,京杭大运河从中穿过。历史上,徐州饱受水旱灾害之苦,素有“大旱之后必有大涝”的说法。为了治理水患,造福百姓,徐州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兴修了大量水利工程,形成了规模宏大、体系完备的水利网络,为徐州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历史上的徐州水利工程

徐州水利工程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

为了争夺徐州这块战略要地,齐、楚等国在徐州境内修建了许多水利设施,其中较有名的是睢水上的“百里长沟”,用于灌溉和防御。

秦汉时期: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加强对东南地区的控制,开凿了连接长江和淮河的邗沟,徐州段是邗沟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代,为了解决徐州地区的漕运问题,先后开凿了通济渠、会通河等运河,并对徐州境内的湖泊河流进行了治理。

隋唐宋元时期:

隋炀帝开凿京杭大运河,徐州成为南北交通枢纽,运河的开凿也促进了徐州水利工程的发展。

唐宋时期,徐州水利工程以维护京杭大运河畅通为主,同时对一些河流湖泊进行了疏浚和治理。

元代,为了解决大运河的淤积问题,开凿了济州河,进一步完善了徐州的水利体系。

明清时期:

明清两代,对徐州境内的河流湖泊进行了大规模的治理,修建了大量的堤坝、水闸等水利设施,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水利体系。

其中,明代潘季驯主持修建的黄河铜瓦厢和清代修建的骆马湖大堤等水利工程,对防洪抗旱、保障农业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徐州水利工程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徐州水利工程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形成了“蓄、引、提、排、节”五位一体的综合水利体系。

大型水库建设:

新中国成立后,徐州先后建成了吕梁水库、观音寺水库、石安湖水库等大型水库,有效缓解了徐州地区的缺水问题,为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了可靠的水源保障。

其中,吕梁水库是江苏省第二大水库,被誉为“苏北第一库”,对保障徐州及周边地区的供水安全发挥着重要作用。

河湖治理工程:

对京杭大运河徐州段进行了多次疏浚和整治,保证了运河的畅通。

对微山湖、骆马湖等湖泊进行了综合治理,改善了湖泊水环境,恢复了湖泊生态功能。

对沂河、沭河、奎河等河流进行了疏浚和治理,提高了河流的防洪排涝能力。

灌溉排涝工程:

建设了大批的泵站、涵闸等水利设施,形成了覆盖全市的灌溉网络,有效提高了农业灌溉效率。

建设了完善的排水系统,提高了城市的排涝标准,有效减轻了城市内涝的威胁。

水资源节约利用:

加强水资源管理,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农业用水效率。

加强工业节水,发展循环经济,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

三、徐州水利工程的意义

保障供水安全:

徐州水利工程的建设,有效解决了徐州地区的缺水问题,为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了可靠的水源保障。

防洪抗旱:

完善的防洪排涝体系,提高了徐州的防洪抗旱能力,有效减轻了水旱灾害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改善生态环境:

水利工程的建设,改善了徐州的河湖水环境,恢复了生态功能,促进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促进经济发展:

水利工程的建设,为徐州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设施支撑,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推动了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

四、展望未来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徐州将继续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以水利高质量发展推动徐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加强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全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管理。

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提高农业用水效率。

推进工业节水减排,发展循环经济。

完善防洪抗旱减灾体系:

加强水库、堤防等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提高防洪抗旱能力。

建立健全水旱灾害预警预报体系,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加强水生态文明建设: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强河湖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维护河湖健康生命。

加强水土保持,防治水土流失。

加强水环境治理,改善水环境质量。

徐州水利工程是徐州人民智慧和汗水的结晶,是徐州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未来,徐州将继续传承和发扬治水精神,不断完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为建设“强富美高”新徐州提供更加坚实的水利支撑。

声明:您下载的是此内容的电子档,本站仅提供免费下载服务,不对下载内容质量做任何承诺,有疑问可以联系客服。该内容系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温馨提示温馨提示:以上数据根据互联网公开信息整合而成,仅供用户参考。建议您使用前再次确认数据真实准确性,您的任何决策由您自行承担风险。免费咨询入口

相关合同、文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