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务合同被骗补签是指在劳务合同签订过程中,劳动者在不知情或被蒙蔽的情况下,被骗取签字或指纹,导致合同内容与实际约定不符,损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行为。
常见手段
诈骗分子常用以下手段骗取劳动者补签劳务合同:
虚假招聘广告:以高薪、低门槛等诱人条件吸引求职者,骗取劳动者信任。
诱导补签:在劳动者入职后,以补办手续、完善档案等理由,要求劳动者补签合同。
隐瞒重要信息:在合同中隐瞒工资、福利、劳动时间等重要信息,骗取劳动者签字。
强迫补签:利用职权或其他手段,强迫劳动者补签合同,否则威胁解雇或扣发工资。
后果
劳务合同被骗补签的后果十分严重,可能导致劳动者遭受以下损失:
工资被拖欠:合同中约定的工资低于实际工资,劳动者可能被拖欠工资。
福利被剥夺:合同中未约定福利,劳动者可能被剥夺应享有的福利待遇。
劳动时间被延长:合同中约定的劳动时间超过法定标准,劳动者可能被强制加班。
社会保险被侵害:合同中未约定社会保险,劳动者可能无法享受社保待遇。
劳动关系不稳定:合同中约定不合理的解除条件,劳动者可能随时被解雇。
防范措施
劳动者在签订劳务合同时,应采取以下防范措施:
仔细阅读合同:逐字逐句阅读合同内容,重点关注工资、福利、劳动时间、社会保险等重要条款。
询问专业人士:如有疑问,可以询问律师或劳动保障部门,寻求专业建议。
保留证据:保留招聘广告、聊天记录、转账记录等证据,以备维权时使用。
拒绝补签:如果入职后被要求补签合同,应仔细核对合同内容,发现问题及时拒绝。
维权途径
如果劳动者发现劳务合同被骗补签,可以采取以下维权途径:
协商解决:与用人单位协商,要求改正合同错误,并重新签订合法有效的合同。
劳动仲裁:向当地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要求确认合同无效或变更合同内容。
法院起诉: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确认合同无效,并赔偿损失。
法律依据
《劳动合同法》第三条规定:劳动合同应当以书面形式订立,不得采用欺诈、胁迫等手段订立劳动合同。
《民法典》第四百九十六条规定: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第四十二条规定:用人单位欺骗、胁迫劳动者签订违反法律、法规和规章的劳动合同或者补充协议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责令改正;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典型案例
案例1:某用人单位以高薪招聘销售人员,入职后要求补签劳务合同,合同中约定工资仅为招聘广告中承诺的一半。劳动者发现后拒绝补签,用人单位将其解雇。劳动者申请劳动仲裁,仲裁委员会认定劳务合同无效,用人单位支付拖欠工资并赔偿损失。
案例2:某用人单位在劳务合同中隐瞒加班工资,劳动者不知情的情况下签字。劳动者入职后发现实际劳动时间远超合同约定,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认定合同无效,用人单位支付加班工资并赔偿损失。
劳务合同被骗补签是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劳动者在签订劳务合同时,应提高警惕,采取有效防范措施,避免落入诈骗分子的圈套。如果发现劳务合同被骗补签,应及时采取维权措施,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