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近年来水利工程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为保障国家水安全、 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实施的一系列重大水利工程建设。
一、背景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的控制性要素。中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水旱灾害频繁的国家,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水利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更加凸显,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突出短板。
为解决水资源短缺、水旱灾害频繁、水生态环境恶化等突出问题,保障国家水安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利建设,将其作为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性基础设施,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
二、主要内容
国家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水利工程,主要包括:
(一)完善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建设
1. 推进重大引调水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建设一批跨流域、跨区域重大引调水工程,构建国家水网“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总体格局。
2. 加强重点水源工程建设。建设一批战略性水源工程,完善水资源配置体系,提高水资源调控能力和供水保障水平。
3. 加快构建现代化灌区体系。加强大中型灌区建设和改造,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和效益。
(二)提升水旱灾害防御能力
1. 加强防洪薄弱环节建设。加快实施主要支流和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区域排涝能力建设、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工程,全面提升防洪安全保障水平。
2. 完善国家防汛抗旱体系。加强监测预警、应急调度、抢险救援等体系建设,提高水旱灾害防御能力。
3. 加强水土流失和荒漠化治理。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加强水土保持,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三)复苏河湖生态环境
1. 推进河湖生态保护修复。加强河湖水域岸线管控,实施河湖水系连通、生态补水等工程,维护河湖生态功能。
2. 加强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全面推进农业、工业、城镇等领域节水,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3. 加强水生态环境保护监管。完善水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加强水污染防治,保障水生态环境安全。
三、主要成果
国家水利工程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体现在:
(一)水资源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初步形成,水资源配置格局得到优化,战略水源工程支撑作用日益凸显,供水保障能力显著提升。
(二)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明显提高
防洪抗旱工程体系不断完善,防灾减灾能力显著增强,有力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三)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河湖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力度加大,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美景重现。
四、重大意义
国家近年来水利工程建设,对于保障国家水安全、 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大意义。
(一)是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举措
水利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国家发展和民族兴衰。国家高度重视水利建设,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水利工程,对于维护国家水安全、 保障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二)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
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国家水利工程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三)是增进民生福祉的重大工程
水利工程建设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国家水利工程建设有效改善了民生,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五、未来展望
未来,国家将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统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治理,推进国家水网建设,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实的水利支撑。
主要任务包括:
加快构建国家水网,完善水资源配置体系。
加强水旱灾害防御体系建设,提升防灾减灾能力。
加强水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
加强水利科技创新,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
目标是:
到2035年,基本形成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建成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数字孪生水利工程,水安全保障体系总体建立,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
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系统完备、安全可靠、集约高效、绿色智能、和谐美丽的现代化水利基础设施体系,全面实现水利现代化。
国家近年来水利工程建设任重道远,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