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政策资讯

沙市洋码头历史文化街区入选国家住建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可复制经验项目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决策部署,住房城乡建设部总结了各地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中加强保护修缮、提升人居环境、发挥遗产价值、创新制度机制等四方面的典型经验做法,形成《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可复制经验做法清单(第一批)》,其中,沙市洋码头历史文化街区入选国家住建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可复制经验项目。

沙市洋码头历史文化街区位于沙市区主城区,项目北靠荆江大堤、南临长江、西接轮渡码头、东至柳林洲,岸线长度约2公里。项目总投资16.58亿元建设,规划用地面积67.5公顷,经改造后园区保留优秀历史建筑、工业遗产、传统风貌建筑共计约14.2万㎡作为文创园打造。· 示范经验一 ·创造性地做好“长江大保护、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业遗址保护与利用”三结合的文章,实现生态修复、功能疏解、产业转换多项并举。按照习总书记关于“长江大保护”指示要求,为彻底改变荆州的滨江风貌,从2016年起,荆州市政府启动了荆江沙市段(柳林洲大市场—沙市汽渡码头)生态修复与保护项目,并于2019年正式开始建设与改造。项目通过对街区建筑的修缮与保护,实现街区功能疏解;按照还原生态宜居的长江流域秀美环境的要求,开展岸线复绿工程,绿化面积共48.8万平方米,绿化率达72.3%,远超城市公园绿地指标。街区结合沙市商埠文化的传承及工业遗址保护的实际要求,尊重历史文化原则,做好既有建筑特色形象的维护,传承城市历史文脉,将原废弃的打包厂厂房、侯船室等优秀历史建筑进行保护性改造和功能重塑,开展文化旅游,实现产业功能的转换。

· 示范经验二 ·编织“长江守护、历史传承、工业新生”三部曲,绘就人居环境新篇章。街区着力提升人居环境,对一批承载着厚重历史的老建筑进行了保护性修缮改造,焕发出新的活力,不仅吸引了大量游客,也为市民提供了一个流连忘返的文化风情带。同时,街区对江岸修缮的工业建筑改造成文化、娱乐型场所,增加园林绿植、景观小品等配套设施,梳理街区机理,改善街区生态环境,已成为一个更加宜居、宜游的生活空间。

· 示范经验三 ·

按照“文化铸魂、创意融入、体验至上”的思路,积极探索历史文化街区创新发展新路径,变“千年古商埠”为“活力新客厅”。

街区以沙市发展时间轴上的长江水文化、商埠文化、工业文化及民俗文化等多元文化为项目支撑,把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旅游休闲街区、特色商业街区、夜间经济聚集区的建设融为一体,打造多元融合的发展格局。项目形成了以民国风情为主题的历史文化街区、以工业遗址为主题的休闲娱乐购物街区、以文化乐园为主题的户外游乐体验街区;集文化展示、创意工坊、旅游休闲、滨江观光、运动健身、双创空间等吃、住、游、乐、购于一体,商业格局呈现出品类丰富、分布均衡,商业功能关联度高、商业连续性好的特色。街区已迅速成为市民最爱网红打卡地。“万里长江、美在荆江”的新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 示范经验四 ·按照“修旧如旧、以存其真”的原则,制度化、科学化推进历史建筑的活化利用,让“老地标”变身“新名片”。

街区建立健全的历史建筑保护机制,统筹划定滨江的绿线和蓝线,保护性改造与修复大慈街、安利英洋行等历史建筑,活化打包厂等工业遗迹,达到修旧如旧,以存其真的效果。开发利用遗留景观资源,成为趣味生态和工业艺术感的活动空间,让“老厂区”变身“新秀场”。通过对规划范围内14.2万平方米建筑进行修缮改造和更新重塑,实现空间资源集约节约、环境改善、产业提升、历史文化保护等综合效益。

温馨提示温馨提示:以上数据根据互联网公开信息整合而成,仅供用户参考。建议您使用前再次确认数据真实准确性,您的任何决策由您自行承担风险。免费咨询入口

上一篇:惠州市城市绿色发展与运营模式创新专题培训班顺利结课
下一篇:2024年上半年乌海市公共租赁住房补贴发放和实物配租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