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资质注册的放开,何时能实现?
建筑资质注册是指建筑企业经过一定的条件达到国家规定的一定等级,取得相应的经营范围和工程承包能力的证明证书。近来,我国建筑市场竞争激烈,建筑企业的发展需要资质注册来保证其竞争优势,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和行政管制等因素的限制,建筑资质注册依然存在一定的门槛。那么,建筑资质注册的放开何时能实现呢?
历史上的建筑资质注册控制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建筑市场经历了市场自由化的大潮,一系列大型的工程项目陆续投入使用,建筑市场供给大大超过需求,然而,由于建筑市场缺乏有效的规制和监管,一些建筑企业的规模扩张和质量也随之下降。于是,1987年1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的意见》,明确规定建筑企业需要完成规定的资质审批后才能从事工程承包活动。这是建筑资质注册控制的起点。
1988年1月1日起,建筑资质注册开启。建筑企业必须通过资质审核,方可申请从事各个等级的工程承包业务。资质证书等级分为35个等次,其中一至五等为勘察设计专业资质,六至十五等为建筑施工专业资质,十六至二十五等为市政公用工程施工专业资质,二十六至三十五等为定向专业施工资质。当时,一般来说,申请一家建筑企业的登记注册需要满足三个元素:工程质量,工程资金和工程管理体系。
建筑资质注册带来的影响
建筑资质注册控制的落地,对于建筑行业的发展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促进建筑企业发展
建筑资质注册可以比较客观地反映出企业的经验与实力,给予企业明确的指导,引导企业向质量和管理标准认证方向发展。
提高工程质量和安全
严格的资质控制,能够有效地约束建筑企业,规范施工过程,提高工程质量和安全水平。
维护建筑市场秩序
建筑资质注册控制可以消除一些企业的“黑中介”行为,维护建筑市场的秩序。
建筑资质注册放开的可能性
随着我国建筑市场的不断发展,建筑资质注册也面临着诸多的挑战。一方面,新技术、新材料不断涌现,建筑工程的难度和复杂性大大提高,更高水平的技术和人才力量需求迫在眉睫;另一方面,一些资质证书的制定已经滞后于行业新技术和新产业,对于一些具备新业务背景及新市场需求的建筑企业来说,建筑资质已经不能满足其完整的业务需求,限制了其进一步拓展业务范围。因此,建筑资质注册放开成为我国建筑市场的热议话题。
建筑资质注册放开的可能性:
规划、设计方向的放开
规划设计不在建筑工程承包资质范围内,未来规划、设计方向的资质放开趋势明显。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委已经多次发声,倡导创新资质审核机制,在规划和设计领域放开资质限制并构建行业联合体模式。
市场竞争的加剧
建筑资质注册放开后,市场竞争的加剧会促使一些不符合资格标准的企业退出市场或降低市场份额。一些行业龙头企业可能会凭借其优势稳居市场前列,同时也会面对更多新兴企业的竞争。
管控制度的完善
建筑资质注册放开需要承担相应的风险,切换模式后,规范性管理、标准落实等管控制度应相应完善,以确保建筑企业的安全和准入标准。
建筑资质注册的放开对于建筑企业的发展和市场竞争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建筑资质注册的监管措施会随着行业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和改进,不断符合市场需求,也能更好地保护消费者利益。希望各个企业在逐步发展、不断完善的同时,也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从而为实现建筑行业的长足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