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百科知识

常山水利工程,守护浙西的一道绿色屏障

常山,地处浙江西部,钱塘江上游,是浙赣皖三省交界的重要交通枢纽,素有“四省通衢,浙西咽喉”之称。常山地势西高东低,境内河网密布,水资源丰富,但同时也面临着洪涝灾害频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等挑战。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水资源,保障防洪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常山人民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水利建设,不断探索和实践,创造了辉煌的治水历史,留下了宝贵的治水经验。

一、历史悠久的常山水利工程

常山的水利建设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先民在此开渠引水,发展农业。历经秦汉、魏晋南北朝,常山水利工程逐渐完善,形成了以塘坝、堰渠为主的水利体系。

1. 古代水利工程的智慧结晶

“江南第一塘”——东方红水库: 始建于1958年的东方红水库,是新中国成立后常山修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库,也是浙江省最早建成的五座大型水库之一,被誉为“江南第一塘”。该水库的建成,不仅有效缓解了常山县城的用水压力,还为农业灌溉提供了可靠的水源保障。

历史悠久的青石塘: 常山境内分布着大大小小的青石塘,这些塘坝多为石砌结构,历史悠久,造型古朴,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至今仍在发挥着蓄水灌溉、防洪抗旱的作用,也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星罗棋布的古堰渠: 常山古堰渠众多,如球川镇的“黄泥堰”、何家乡的“上马堰”等,这些古堰渠大多利用自然地形,巧妙地将水流引入农田,灌溉良田万顷,是古代水利工程的杰作。

2. 古代水利工程的意义

这些古代水利工程的建设,不仅为常山的农业生产提供了保障,也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也体现了常山人民不畏艰险、团结协作、开拓进取的精神。

二、现代常山水利工程体系

进入新时代,常山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建设“浙西绿色屏障、衢州生态花园”为目标,不断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逐步构建了以大中型水库为骨干,小型水库、山塘、堰坝等工程为补充,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现代水利工程体系。

1. 重点水利工程建设

提升防洪排涝能力: 常山县近年来实施了一系列防洪排涝工程,如常山港、衢江治理工程等,有效提升了常山县的防洪排涝能力。

加强水资源配置: 为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问题,常山县建设了“引衢济常”工程,将衢江水引入常山,有效缓解了当地水资源短缺的状况。

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 常山县积极推进河湖生态治理修复,实施了一系列水生态修复工程,如“美丽河湖”建设、农村水系综合治理等,水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2. 现代水利工程的成果

近年来,常山水利工程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水安全保障能力显著提升,水资源配置更加合理,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为常山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常山水利工程的未来展望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常山将继续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目标,全面推进水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建设“重要窗口”示范县提供坚实的水利支撑。

1. 加强水资源管理与保护

全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严格控制用水总量和强度。

加强水资源保护,推进水源地保护、节约用水、水污染防治等工作,保障水资源安全。

2. 完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

继续推进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完善防洪排涝体系,提高水资源调配能力。

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供水保障水平。

3. 推动水生态文明建设

深入推进河湖长制,加强河湖管理保护,维护河湖健康生命。

加强水土保持工作,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推进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打造美丽河湖,营造水清岸绿、人水和谐的美丽景象。

常山水利工程的建设,是常山人民与水和谐共生的生动体现,也是常山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具体行动。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常山人民将继续传承和发扬治水精神,不断谱写常山水利事业发展的新篇章,为建设美丽常山、幸福常山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上一篇:市政工程资质价位,全方位指南
下一篇:台安公路工程,打造便捷交通,助力经济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