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汀水利工程,从“火焰山”到“花果山”的绿色奇迹
长汀,这座曾经饱受水土流失之苦的闽西小城,被冠以“火焰山”的称号。然而,凭借着几代人不懈努力,特别是近年来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水利工程建设,长汀成功摆脱了水土流失的困境,实现了从“火焰山”到“花果山”的华丽转身,谱写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奇迹。本文将深入探讨长汀水利工程的背景、历程、主要措施、取得的成就以及经验启示,展现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意义。
一、 “火焰山”的由来:长汀水土流失的历史背景
长汀,地处福建省西部,武夷山南麓,是典型的南方红壤区。由于历史原因和自然因素的共同作用,长汀水土流失问题由来已久,曾经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地理环境脆弱: 长汀地势起伏较大,丘陵山地众多,加上红壤土质疏松、易蚀,一旦遭遇暴雨冲刷,极易发生水土流失。
森林植被破坏: 长期的乱砍滥伐,导致森林覆盖率急剧下降,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加剧。
不合理的耕作方式: 长期以来,当地居民沿袭传统的陡坡开荒、过度垦殖等耕作方式,进一步加剧了水土流失的程度。
20世纪80年代,长汀水土流失面积一度高达146.2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31.5%,每年流失的土壤达1000万立方米,相当于8000多个标准游泳池的容量。严重的生态灾难,使长汀背负上“火焰山”的沉重称号,也严重制约着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 向“花果山”迈进:长汀水土流失治理的艰辛历程
面对严峻的生态形势,长汀人民没有屈服,而是以“滴水穿石”的毅力和决心,开启了漫长而艰辛的水土流失治理之路。
早期探索 (1950-1980年): 这一阶段,长汀开始尝试进行水土保持工作,主要采取修建梯田、植树造林等措施,但由于缺乏科学规划和资金投入,治理效果有限。
综合治理 (1980-2000年): 进入80年代,长汀水土流失问题引起国家高度重视,被列为全国首批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长汀开始实施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核心的治理模式,通过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相结合,水土流失治理取得初步成效。
生态修复 (2000年至今): 进入新世纪,长汀坚持“生态立县”战略,将水土流失治理与生态环境建设、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工作紧密结合,探索出一条具有长汀特色的水土流失治理与生态修复之路。
三、 化“火焰”为“花果”:长汀水利工程的主要措施
长汀水土流失治理的成功经验,离不开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水利工程措施。
工程措施:
梯田建设: 修建水平梯田、坡式梯田、鱼鳞坑等,有效拦截雨水,减少水土流失。
沟道治理: 修建谷坊、拦沙坝、淤地坝等,控制沟道水流,减少泥沙输出。
水库建设: 建设中小型水库,蓄积雨水资源,为农业灌溉和城乡供水提供保障。
生物措施:
封山育林: 对水土流失严重的山地实施封禁保护,促进植被自然恢复。
退耕还林还草: 将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增加植被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
经济林果种植: 推广种植油茶、百香果等经济林果,既能保持水土,又能增加农民收入。
农业技术措施:
推广免耕直播: 减少土壤扰动,提高土壤肥力,降低水土流失。
秸秆覆盖还田: 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
科学施肥: 根据土壤肥力状况,科学施用化肥,减少土壤酸化和水体污染。
四、 绿色发展的典范:长汀水利工程取得的显著成就
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现了从“火焰山”到“花果山”的华丽转身。
水土流失面积大幅减少: 截至2020年底,长汀水土流失面积降至22.96万亩,水土流失治理度达85%,曾经的“火焰山”变成了绿水青山。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森林覆盖率从20世纪80年代的47%提高到现在的81.46%,空气质量优良率常年保持在98%以上,主要河流断面水质全部达标。
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生态环境的改善,带动了旅游业、林业等绿色产业的蓬勃发展,农民收入水平显著提高,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长汀水土流失治理的成功经验,得到了国外社会的广泛认可和高度评价,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誉为“中国水土流失治理的成功典范”,为全球生态治理提供了宝贵经验。
五、 经验与启示:长汀水利工程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长汀水利工程的成功实践,为我们探索生态文明建设道路提供了宝贵经验和重要启示。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长汀水土流失治理的成功,关键在于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将水土流失治理与生态环境保护、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坚持久久为功、持续用力: 水土流失治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发扬“滴水穿石”的精神,一代接着一代干,久久为功,才能取得最终胜利。
坚持科技创新、科学治理: 要加强水土流失治理的科技攻关,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不断提高水土流失治理的科学化水平。
坚持政府主导、全民参与: 水土流失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加强领导,统筹规划,加大投入,同时要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长汀水利工程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典范,它昭示着,只要我们坚定信心,攻坚克难,就一定能够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