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百科知识

小湾水利工程,澜沧江上的绿色明珠

小湾水利工程,坐落于澜沧江上游云南省大理州境内,是中国实施“西电东送”战略的标志性工程之一,也是世界较高拱坝之一。它集防洪、发电、灌溉、航运、旅游等多功能于一体,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作出了巨大贡献。本文将从工程概况、建设历程、工程效益、生态环保等方面,全面介绍小湾水利工程,展现其作为澜沧江上绿色明珠的风采。

一、工程概况:高峡平湖,气势磅礴

小湾水利工程位于澜沧江中游,距离昆明市约500公里,坝址控制流域面积11.6万平方公里。工程主要建筑物包括:

混凝土双曲拱坝: 坝高294.5米,坝顶长922.7米,较大坝高相当于100层楼高,是世界上已建成的较高拱坝之一。

地下引水发电系统: 由左岸3条引水隧洞、3条压力钢管、地下厂房和3条尾水隧洞组成,安装6台单机容量70万千瓦的水轮发电机组。

泄洪建筑物: 由3个表孔、3个深孔和1个右岸泄洪洞组成,较大泄洪量可达每秒2.1万立方米。

小湾水利工程总库容150亿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37.5亿立方米,电站总装机容量420万千瓦,年发电量约190亿千瓦时。

二、建设历程:攻坚克难,铸就辉煌

小湾水利工程的建设历程,是一部充满挑战与辉煌的史诗。

1958年: 小湾水利枢纽首次被提出。

1992年: 小湾水利枢纽预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审查。

2002年: 小湾水利枢纽工程正式开工建设。

2009年: 小湾水电站首台机组成功发电。

2010年: 小湾水利枢纽工程全面竣工。

小湾水利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克服了高拱坝建设、大型地下洞室群开挖、复杂地质条件处理等一系列较高技术难题。例如:

高拱坝抗震技术: 针对坝址区地震烈度高、断层发育等特点,采用了一系列先进的抗震设计理念和施工技术,确保了大坝的安全稳定。

大型地下洞室群施工技术: 采用了“先探测、再开挖、及时支护”的原则,成功攻克了大型地下洞室群施工中的岩爆、涌水等难题。

复杂地质条件处理技术: 针对坝基岩体破碎、裂隙发育等问题,采用了多种新型的灌浆材料和技术,有效提高了坝基的强度和稳定性。

三、工程效益:西电东送,利国利民

小湾水利工程的建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带来了巨大的效益。

防洪效益: 小湾水库的建成,有效控制了澜沧江中下游的洪水,保障了下游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发电效益: 小湾水电站是“西电东送”的重要电源点,每年向广东输送的清洁电能相当于600万吨标准煤燃烧产生的电量,有效缓解了华南地区的电力紧张局面。

灌溉效益: 小湾水库的灌溉面积达500万亩,有效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农民的收入。

航运效益: 小湾水库的建成,改善了澜沧江的航运条件,促进了区域经济的交流与发展。

旅游效益: 小湾水库形成了独特的“高峡平湖”景观,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四、生态环保:绿色发展,和谐共生

小湾水利工程在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护生态环境。

生态调度: 科学制定水库调度方案,保障下游河段的生态需水,维护河流的生态平衡。

鱼类增殖放流: 定期开展鱼类增殖放流活动,恢复水库的鱼类资源,维护生物多样性。

水土保持: 采取植树造林、封山育林等措施,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改善了库区生态环境。

环境监测: 建立健全环境监测体系,实时监测水库水质、空气质量等指标,确保工程建设和运行对环境的影响最小化。

小湾水利工程是人类征服自然的伟大壮举,也是中国水电建设史上的又一座丰碑。它不仅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也为世界水利水电建设树立了典范。未来,小湾水利工程将继续发挥其巨大的综合效益,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上一篇:宁明公路中标,突破与展望
下一篇:昌都水利工程,挑战与机遇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