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百科知识

梅州新建水利工程,助力乡村振兴,谱写绿水青山新篇章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支撑。近年来,梅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水利建设,大力推进各项水利工程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本文将聚焦梅州新建水利工程,探讨其在保障供水安全、促进乡村振兴、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积极意义。

一、 水利兴则梅州兴

梅州,地处广东省东北部,是有名的“世界客都”,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孕育了梅州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同时也面临着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旱灾害频发等挑战。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梅州对水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长,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凸显。为破解发展难题,梅州市委市政府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将水利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持续加大投入力度,大力推进 梅州新建水利工程 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梅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水利保障。

二、 梅州新建水利工程概况

近年来,梅州新建水利工程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1. 大中型水库建设:

梅州抽水蓄能电站: 该项目是国家“十三五”规划重点项目,总投资约150亿元,总装机容量240万千瓦,建成后将成为粤东地区较大的抽水蓄能电站,对优化粤港澳大湾区能源结构、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大埔高陂水利枢纽工程: 该工程是广东省重点水利工程,总投资约80亿元,设计总库容10.2亿立方米,建成后将有效解决韩江下游及粤东地区供水安全问题,并为梅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水资源保障。

兴宁合水水库: 该工程是梅州市重点水利工程,总投资约40亿元,设计总库容3.4亿立方米,建成后将有效解决兴宁市及周边地区供水问题,并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水资源保障。

2. 中小河流治理和水土保持工程:

梅江、宁江、石窟河等河流综合治理工程: 通过河道清淤疏浚、堤防加固、水生态修复等措施,提升河流防洪排涝能力,改善河流水环境。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 通过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崩岗治理、小流域综合治理等措施,有效控制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

3. 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

农村集中供水工程: 通过新建、改造农村集中供水工程,提高农村集中供水率和水质达标率,解决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

农村分散供水工程: 通过建设雨水集蓄利用设施、打井等措施,解决偏远山区农村居民饮水困难问题。

4. 智慧水利建设:

建设水利信息化平台,实现水资源实时监测、预警预报、信息共享等功能,提高水资源管理水平。

推广应用水利信息化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三、 梅州新建水利工程的意义

梅州新建水利工程的建设,对促进梅州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保障供水安全,助力经济社会发展:

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 梅州新建水利工程的建成将有效增加水资源供给,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为梅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可靠的水资源保障。

提高供水保障能力: 通过新建和改造供水工程,可以提高供水系统效率和安全性能,增强应对干旱等自然灾害的能力。

促进产业发展: 充足的水资源保障是发展工业、农业、旅游业等产业的重要基础,水利工程的建设将为梅州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2. 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美丽梅州:

修复水生态系统: 通过河湖水系连通、水生态修复等措施,可以改善水环境质量,恢复水生态系统功能,建设美丽河湖。

提升防洪减灾能力: 水利工程的建设可以有效提高防洪排涝能力,减少洪涝灾害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促进绿色发展: 水利工程的建设可以促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建设美丽乡村。

3. 推动乡村振兴,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水利工程的建设可以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改善农村灌溉条件,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提升乡村人居环境: 通过水环境治理、农村污水处理等措施,可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村民幸福感和获得感。

助力乡村旅游发展: 良好的水生态环境是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基础,水利工程的建设可以为乡村旅游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四、 展望未来: 谱写绿水青山新篇章

梅州新建水利工程的建设任重道远,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持续推进水利改革发展,为梅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水利支撑。

1. 坚持规划带领,科学谋划水利发展:

编制完善水利发展规划,明确水利发展目标、任务和措施,科学合理配置水资源。

加强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划定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严守水资源开发利用上限。

2. 加大投入力度,保障水利建设资金:

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水利建设资金支持,加大地方财政对水利的投入力度。

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水利建设,拓宽水利建设资金渠道。

3. 加强科技创新,提升水利发展水平:

加强水利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

加强水利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水利人才。

4. 加强水资源管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全面推行河湖长制,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加强水资源节约利用,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5. 加强水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水和谐共生:

加强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保护水生态环境。

加强水文化建设,增强全民节水意识。

上一篇:资中政府采购中心,助力政府采购高效透明
下一篇:贵州公路工程许鹏,一位工程师的坚守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