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百科知识

工程未签订合同实际履行,风险与应对

在工程建设领域,签订书面合同是保障双方权益的必要前提。然而,实际操作中,常出现工程未签订合同却实际履行的现象,由此引发诸多法律风险。本文将围绕这一话题,探讨未签合同实际履行工程的常见原因、法律风险及应对措施,以期为相关从业者提供借鉴。

一、 什么情况下会出现工程未签订合同实际履行的情况?

工程未签订合同实际履行,是指当事人之间未签订书面工程承包合同,但一方已实际进行工程施工,另一方已接受或默示接受该行为的状态。这种情况的出现,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常见原因包括:

时间紧迫: 部分项目开工时间紧急,来不及签订正式合同,便先期进行施工,待后续再行补充。

关系密切: 发包方与承包方之间存在长期合作关系或亲友关系,出于信任或便捷考虑,省略了签订合同的环节。

侥幸心理: 双方对工程内容、造价等存在分歧,但又想尽快开工,便抱着侥幸心理,认为可以边施工边协商。

信息不对称: 一方利用信息优势,诱导或迫使另一方在未签订合同的情况下进行施工,以谋取不正当利益。

二、 工程未签订合同实际履行存在哪些法律风险?

未签订合同的工程项目,缺乏明确的权利义务约定,一旦发生纠纷,双方难以举证,维权难度大,容易造成以下法律风险:

合同效力难以认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零二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以合同未成立、无效、被撤销、解除为由主张返还财产,另一方以已接受财产给付为由主张不当得利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交易习惯、合同履行情况、当事人过错等因素认定是否返还。因此,未签订合同的情况下,工程款的支付、结算以及工程质量的认定等问题都缺乏明确依据,容易引发争议。

工程价款难以确定: 未签订合同,工程造价、结算方式、付款时间等都没有明确约定,一旦发生争议,双方难以举证,法院也难以确定合理的工程款。

工程质量难以保障: 没有合同约束,承包方可能为了降低成本,偷工减料,导致工程质量不合格,引发安全隐患。

工期延误责任难以划分: 未签订合同,工期没有明确约定,一旦出现工期延误,双方难以界定责任,容易引发纠纷。

税务风险: 未签订合同,双方可能无法取得合法有效的税务发票,存在偷税漏税的风险。

三、 面对工程未签订合同实际履行的情况,该如何应对?

为避免不必要的法律风险,在工程建设中,应尽量避免未签订合同就开始施工的情况。如果确实因为特殊原因需要先期施工,也应当采取以下措施进行补救:

1. 尽快签订书面合同: 这是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措施。双方应尽快协商一致,签订书面工程承包合同,明确工程范围、造价、工期、质量标准、付款方式、违约责任等重要内容,并妥善保管合同文本及相关资料。

2. 做好证据留存工作: 在未签订合同的情况下,更要注重证据的收集和保存,例如:项目洽谈记录、施工图纸、工程变更单、材料采购单据、工程款支付凭证、双方往来邮件、短信、微信聊天记录等,以便在发生纠纷时能够提供有效的证据。

3. 寻求专业法律人士帮助: 如果遇到复杂的法律问题,建议及时询问律师等专业人士,寻求法律帮助,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四、 相关案例分析

案例一:

甲公司与乙公司是长期合作伙伴,双方口头约定由乙公司承建甲公司的一项厂房工程,并实际开工建设。施工过程中,双方对工程造价发生分歧,协商未果,最终闹上法庭。由于双方没有签订书面合同,也缺乏其他证据证明工程造价,法院最终根据当地工程造价管理部门出具的鉴定结论,确定了工程款。

案例分析: 本案中,甲乙双方因为关系密切,省略了签订合同的环节,最终导致工程造价难以确定,双方利益均受损。

案例二:

丙公司开发一房地产项目,为赶工期,在未与丁公司签订合同的情况下,便要求丁公司进场施工。施工过程中,丙公司多次提出设计变更,导致工程量增加,工期延长。最终,双方对工程款结算发生争议,丁公司因无法提供有效的证据证明工程量增加,而遭受损失。

案例分析: 本案中,丙公司利用信息优势,在未签订合同的情况下要求丁公司进场施工,最终导致丁公司处于不利地位,利益受损。

工程未签订合同实际履行存在诸多法律风险,当事人应提高法律意识,尽量避免此类情况发生。如果确实需要先期施工,也要做好证据留存工作,并尽快签订书面合同,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免责声明: 本文仅供借鉴,不构成法律建议。具体案件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

上一篇:养老院建筑合同,全方位解读,保障项目顺利进行
下一篇:建筑经济建设项目费用组成(建筑建设项目经济评价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