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研政府采购,政府项目决策的“第一关”
一、什么是可行性研究?
可行性研究是指在项目决策阶段,对拟建项目进行全面技术经济分析的科学论证,在国外上也称为项目可行性研究。它是政府投资决策的前置条件,旨在从技术、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对项目的必要性、可行性、合理性进行科学、客观、公正的分析和论证,为政府部门科学决策和项目顺利实施提供依据。
二、为什么要进行可行性研究?
政府投资项目通常涉及资金数额巨大,影响范围广泛,决策失误会造成重大损失。进行可行性研究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通过系统、全面的分析论证,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避免决策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防范投资风险:提前识别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并提出应对措施,有效降低投资风险,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保障项目顺利实施:明确项目建设目标、内容、规模等,为项目实施提供指导,确保项目顺利推进。
促进廉政建设:公开透明的可行性研究过程,有利于加强对政府投资项目的监督管理,防止腐败现象的发生。
三、政府采购中哪些项目需要进行可行性研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及相关规定,以下政府采购项目需要进行可行性研究:
使用投资补助、转贷资金的项目;
利用企业 bond funds 的项目;
涉及新增 debt financing 的项目;
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项目。
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政府采购项目都需要进行可行性研究。对于一些规模较小、技术方案简单、风险较低的项目,可以不进行可行性研究。
四、可行性研究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内容应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确定,但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
项目背景及必要性分析: 包括项目的提出背景、发展现状、必要性、紧迫性等。
市场分析: 包括市场需求预测、竞争对手分析、市场定位等。
技术方案: 包括项目的技术路线、工艺流程、设备选型等。
建设方案: 包括项目的建设规模、建设内容、建设进度等。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包括项目的总投资、资金来源、融资方案等。
财务评价: 包括项目的盈利能力分析、偿债能力分析、财务风险分析等。
社会评价: 包括项目对社会的影响、社会效益分析等。
环境评价: 包括项目对环境的影响、环境保护措施等。
风险分析: 包括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风险防范措施等。
结论与建议: 对项目的可行性进行综合评价,并提出相关建议。
五、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要求是什么?
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应遵循以下原则:
科学性: 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确保分析论证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客观性: 真实反映项目的实际情况,不夸大项目的优势,也不掩盖项目的问题。
全面性: 从技术、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对项目进行全面分析。
可比性: 采用统一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确保不同项目之间的可比性。
可操作性: 提出的建议和方案应具有可操作性,便于项目实施。
六、如何选取可行性研究机构?
选取可行性研究机构是保证可行性研究质量的关键。选取时应考虑以下因素:
机构资质: 选取具有相关资质证书的机构,例如工程询问资质、招标代理资质等。
专业能力: 选取在相关领域具有丰富经验的机构,例如在政府采购、项目管理、工程询问等方面具有专业优势的机构。
人员素质: 选取拥有一支高素质专业团队的机构,例如具有丰富经验的注册询问工程师、注册会计师等。
业绩信誉: 选取具有良好业绩和信誉的机构,可以借鉴以往客户的评价。
服务费用: 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选取收费合理的机构。
七、可行性研究费用如何管理?
可行性研究费用属于政府采购的范畴,应严格按照政府采购的相关规定进行管理。
费用来源: 可行性研究费用一般由政府部门承担,也可以由项目单位承担。
费用预算: 在项目立项时,应将可行性研究费用纳入项目预算。
费用支付: 可行性研究费用一般在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评审后支付,也可以根据合同约定分期支付。
费用报销: 可行性研究费用报销时,应提供相关证明材料,例如合同、发票等。
可行性研究是政府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对于提高政府投资效益、防范投资风险、促进廉政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政府部门应高度重视可行性研究工作,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确保可行性研究工作科学、规范、高效地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