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价询问作假,行业毒瘤,如何根治?
-
雷婷婷消防水电工程师 太原靖*建筑环保技术公司
造价询问作假是建筑行业长期存在的顽疾,严重损害了市场公平竞争和国家利益。本文将深入探讨造价询问作假的表现形式、危害、根源以及治理措施,旨在提高行业透明度,维护市场秩序。
一、 造价询问作假的表现形式
造价询问作假手段多样,花样翻新,常见形式主要包括:
1. 虚增工程量: 这是最常见的造价询问作假手段。一些造价询问单位或个人与建设单位或施工单位串通,故意夸大工程量,提高工程造价,从中牟取非法利益。例如,虚报土方工程量、隐瞒工程变更等。
2. 高套定额: 一些造价询问单位或个人在编制工程量清单时,故意选取高于实际情况的定额标准,或将低等级材料替换为高等级材料,人为抬高工程造价。
3. 虚列费用: 一些造价询问单位或个人在编制工程预算时,虚构项目或费用,如虚列管理费、税金等,以达到提高工程造价的目的。
4. 伪造资质: 一些不具备相应资质的单位或个人,通过伪造资质证书等方式,承接造价询问业务,其出具的造价询问成果缺乏真实性和准确性,存在极大的风险隐患。
5. 恶意低价竞争: 一些造价询问单位为了承揽业务,不惜以低于成本的价格进行恶性竞争,扰乱市场秩序。为了弥补损失,他们往往会在后续服务中采取各种手段提高造价,最终损害的是建设单位的利益。
二、 造价询问作假的危害
造价询问作假不仅违反了职业道德和法律法规,更严重危害了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其主要危害包括:
1. 扰乱市场秩序,损害公平竞争: 造价询问作假导致市场价格信号失真,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损害了守法企业的利益,不利于建筑市场的健康发展。
2. 增加工程造价,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造价询问作假导致工程造价虚高,增加了建设单位的投资成本,造成国有资产的浪费和流失。
3. 降低工程质量,埋下安全隐患: 为了追求利润较大化,一些造价询问单位或个人在造价询问过程中偷工减料,降低工程质量标准,为工程质量和安全埋下隐患。
4. 损害政府公信力,影响社会稳定: 造价询问作假损害了政府部门的公信力和社会公众的利益,容易引发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
三、 造价询问作假的根源
造价询问作假现象屡禁不止,其根源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
1. 利益驱动: 高额的利润是驱动造价询问作假的根本原因。一些造价询问单位或个人为了追求利益较大化,不惜铤而走险,采取各种手段进行造价询问作假。
2. 监管缺失: 现阶段,我国对造价询问行业的监管力度不足,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监管手段相对滞后,导致一些违法行为难以得到有效遏制。
3. 行业自律不足: 部分造价询问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素质不高,缺乏行业自律,为了个人利益,置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于不顾,参与造价询问作假。
4. 市场竞争不充分: 近来,我国造价询问市场竞争还不够充分,一些大型造价询问企业占据了市场主导地位,中小企业为了生存,被迫采取低价竞争等手段,而低价竞争又为造价询问作假提供了温床。
四、 治理造价询问作假的措施
针对造价询问作假的现状和根源,必须采取标本兼治的措施,才能有效遏制造价询问作假行为,维护建筑市场的健康发展。
1.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加大惩处力度: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造价询问作假的法律责任,加大对造价询问作假行为的惩处力度,提高违法成本,形成有效震慑。
2. 加强行业监管,建立健全监管机制: 建立健全造价询问行业监管体系,加强对造价询问单位和从业人员的监管,加大对造价询问成果的抽查力度,及时发现和查处造价询问作假行为。
3. 推进行业自律,加强职业道德建设: 加强造价询问行业自律,引导造价询问单位和从业人员树立诚信经营、公平竞争的意识,自觉抵制造价询问作假行为。
4. 完善招投标制度,规范市场竞争秩序: 完善招投标制度,建立健全招标投标信用体系,防止恶意低价竞争,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竞争环境。
5. 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监管效率: 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化手段,建立造价询问信息平台,实现造价询问信息共享,提高监管效率,降低监管成本。
造价询问作假是建筑行业的一颗毒瘤,严重损害了市场公平竞争和国家利益。治理造价询问作假需要政府、行业协会、造价询问单位和从业人员的共同努力,通过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加强行业监管、推进行业自律、完善招投标制度等措施,才能有效遏制造价询问作假行为,维护建筑市场的健康发展,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回复时间:2025-05-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