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工程黑白合同:风险、法律后果及防范措施 (借鉴文献)
-
宗鑫鹏测量工程师 许昌*顺建筑脚手架有限公司
建设工程黑白合同是指当事人为了逃避监管或谋取非法利益,在签订“阴阳合同”的同时,另行签订与“阳合同”内容不一致的“阴合同”的行为。本文将深入探讨建设工程黑白合同的定义、表现形式、风险、法律后果以及防范措施,并结合相关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为建筑工程领域的从业者提供借鉴和借鉴。
一、在建筑工程领域,由于项目金额巨大、周期较长、参与主体众多等特点,合同签订及履行过程中的风险防范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一些企业和个人为了逃避税费、规避监管或谋取非法利益,采取签订“阴阳合同”的方式,即表面上签订一份符合法律法规的“阳合同”,私下又签订一份内容不一致的“阴合同”,俗称“黑白合同”。这种行为严重扰乱了建筑市场秩序,损害了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也给合同当事人带来了巨大的法律风险。
二、 建设工程黑白合同的定义及表现形式
2.1 定义
建设工程黑白合同是指当事人以非法目的,就同一建设工程项目签订两份或两份以上内容不一致的合同,一份对外公开,称为“阳合同”,另一份或多份秘密约定,称为“阴合同”, “阳合同”和“阴合同”共同构成“阴阳合同”。
2.2 表现形式
建设工程黑白合同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工程价款阴阳合同: “阳合同”约定的工程价款低于实际交易价格,“阴合同”则约定实际交易价格。
工程款支付方式阴阳合同: “阳合同”约定合法的工程款支付方式,“阴合同”约定违规的支付方式,如现金支付、延期支付等。
工程量阴阳合同: “阳合同”约定的工程量低于实际工程量,“阴合同”约定实际工程量。
工程质量标准阴阳合同: “阳合同”约定符合国家标准的工程质量,“阴合同”约定低于国家标准的工程质量。
工程结算方式阴阳合同: “阳合同”约定合法的工程结算方式,“阴合同”约定违规的结算方式,如虚假结算、提前结算等。
三、 建设工程黑白合同的风险
签订建设工程黑白合同存在巨大的法律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合同效力风险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零二条规定,“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时生效”。但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三条规定,“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因此,如果建设工程黑白合同中的“阴合同”内容违反了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则该“阴合同”无效。
3.2 索赔风险
如果“阴合同”被认定无效,当事人将无法依据“阴合同”主张权利。例如,如果“阴合同”约定的工程款高于“阳合同”,则施工方只能按照“阳合同”的约定索要工程款,无法索要“阴合同”中约定的超出部分。
3.3 税收风险
签订建设工程黑白合同,往往伴随着偷税漏税的行为。如果税务机关查实,当事人将面临补缴税款、滞纳金,甚至被追究刑事责任的风险。
3.4 行政处罚风险
根据《建筑法》第七十六条规定,“承包单位将承包的工程转包的,或者违反本法规定进行分包的,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罚款,可以责令停业整顿,降低资质等级;情节严重的,吊销资质证书。” 因此,如果建设工程黑白合同涉及违法分包、转包等行为,当事人将面临行政处罚。
3.5 刑事责任风险
在某些情况下,签订建设工程黑白合同可能构成刑事犯罪。例如,如果“阴阳合同”涉及行贿受贿、虚开发票等行为,当事人将可能面临刑事责任。
四、 建设工程黑白合同的法律后果
4.1 民事法律后果
“阴合同”无效。
当事人可能无法依据“阴合同”主张权利。
当事人可能需要承担违约责任。
4.2 行政法律后果
补缴税款、滞纳金。
被处以罚款。
被责令停业整顿。
被降低资质等级。
被吊销资质证书。
4.3 刑事法律后果
被判处有期徒刑。
被处以罚金。
被没收财产。
五、 建设工程黑白合同的防范措施
5.1 加强法律意识
建筑工程领域的从业者应当加强法律意识,学习和了解相关法律法规,树立依法经营的理念,自觉抵制签订建设工程黑白合同的行为。
5.2 规范合同管理
企业应当建立健全合同管理制度,规范合同签订、履行、变更、解除等环节,严格审查合同内容,确保合同合法合规。
5.3 加强行业自律
行业协会应当加强行业自律,引导企业诚信经营,杜绝恶意竞争,共同维护良好的建筑市场秩序。
5.4 加大监管力度
相关部门应当加大对建设工程领域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签订建设工程黑白合同的行为,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六、 结论
建设工程黑白合同是一种严重违法行为,存在巨大的法律风险。建筑工程领域的从业者应当加强法律意识,规范合同管理,自觉抵制签订建设工程黑白合同的行为,共同维护良好的建筑市场秩序。
七、 借鉴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2013). 建设工程施工合同(GF-2013-0201).
中华人民共和国较高人民法院. (2019). 关于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
注意: 本文仅供借鉴,不构成法律建议。具体案件应根据实际情况询问专业律师。
回复时间:2025-05-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