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岩是一种常见的建筑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建筑中。然而,不同地区的砂岩质量、物性等存在差异,因此,在进行建筑用砂岩的选取时,必须进行勘查,并按照规范进行选取,以确保建筑质量和安全。下面详细介绍建筑用砂岩勘查规范。
砂岩的物理特性
砂岩有多种类型,其物理特性也不尽相同。具体来说,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 密度:砂岩密度与其属于的类型、成因、风化程度等因素相关,一般在2.2~2.8g/cm^3之间。
- 吸水率:表示砂岩对水分的吸收能力,区分出砂岩干燥后的重量和含水后的重量之差。
- 耐磨性:指砂岩表面能否耐受磨损。
- 裂隙密度:裂隙密度低说明砂岩较坚硬,裂隙密度高则易破坏,不适合作为建筑材料。
砂岩的化学特性
在砂岩的选用和使用中,还需要考虑其化学特性。主要包括以下因素:
- 酸碱性:指砂岩在接触酸或碱性物质时的反应。
- 氧化还原性:指砂岩在接触氧气时的反应,是否会发生氧化。
- 含铁量:砂岩中含铁量过高,则易因受潮而生锈,影响建筑物的美观和使用寿命。
- 含盐量:高含盐量的砂岩可能会导致其在湿度较大时发生浮渣或龟裂现象,因此建筑作用上不推荐选用含盐量较高的砂岩。
基本勘查规范
在勘查砂岩时,建议遵循以下规范:
- 以地层、岩性、构造为标准,选取符合地质条件的地质岩石,符合要求的砂岩压实性、水分系数、强度和含砂量应满足要求。能够满足耐久性、抗变形性、防风吸声、防渗、防火防腐的性能。
- 砂岩外形质地应均匀,密度适中,无明显裂隙、裂缝,表面光滑,颜色均匀,没有明显变色和斑点。
- 对于具有同质化倾向的砂岩,宜同时进行岩心和野外试验。以珂伦赛反射波、三角稳定、格氏损耗和显微岩石性质等技术手段,对其进行室内试验,力求详细识别砂岩类型,以减少后期安全问题的隐患。
勘查流程
砂岩勘查流程包括前期准备、现场勘查、实验室分析等环节,具体如下:
- 前期准备:确定勘查范围、勘查对象、勘查技术手段和设备等。
- 现场勘查:包括采集砂岩样品、测量砂岩地质条件、检测砂岩物理及化学性能等环节。
- 实验室分析:对采集的砂岩样品进行室内试验,对其进行全面分析,以确定砂岩的物理和化学特性。
- 评估结果:将现场勘查和实验室测试结果汇总评估,得出结论和建议。
- 制定选取方案:根据评估结果,确定选取适宜的砂岩类型和来源。
砂岩是建筑中常用的材料之一,然而,不同地区的砂岩质量、物性等存在差异,勘查过程至关重要。在选用砂岩时,需要对其物理和化学特性进行分析和检测,并按照规范进行选取和使用。希望本文能够为建筑用砂岩的勘查提供一定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