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采购涉及金额巨大,为了保障各方利益,采购方往往会提出合同鉴证要求,那么政府采购合同需要鉴证方吗?合同鉴证有什么作用?下面就为您详细解析政府采购合同鉴证问题。
政府采购鉴证的作用
政府采购鉴证是对合同款项的管理监督,可以确保合同履约的过程中资金使用的合法性、准确性,同时也可以检验支付方和受益方之间的权益是否平衡,防止因为某方意外违约或其他原因导致合同产生争议带来的一系列损失。
政府采购合同鉴证方的选取
根据政府采购监督条例第三十七条,需要对政府采购合同进行鉴证的,应该依据国务院制定的鉴证机构资格认定标准选取鉴证机构,由采购单位向选定的鉴证机构承担鉴证任务并支付鉴证费用。
政府采购合同鉴证的类型
政府采购合同鉴证分为两种类型,分别是财务鉴证和法律鉴证。
财务鉴证,主要是审核合同履约过程中的资金流向是否合法、合理,避免因为款项链路混淆等漏洞导致经费的挪用、侵占和失信等违法行为。以及对在履约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支付凭证、结算单据、合同及相关文件进行复核和审计。
法律鉴证,主要是审核采购合同中各方的权利义务、合同条款是否符合国家法律的规定,避免因为法律条款存在漏洞导致相关责任主体加重或免责等情况。
政府采购合同鉴证的程序
政府采购合同鉴证程序包括合同签订前、签订中、签订后三个阶段的事项。
签订前
1、双方各自确定鉴证委托方,约定工作内容和标准;
2、签订鉴证协议,确定鉴证费用、工作进度、鉴证资金的管理和保密规定;
3、征集第三方的意见,确定鉴证机构更为权威、合理。
签订中
1、鉴证机构对采购过程中的合同付款流程、合同结算、操作规程等进行复核鉴定;
2、记录和汇总鉴证结果,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整改建议;
3、参加相关文件及资料审查工作,提出法律意见,防止出现法律漏洞。
签订后
1、鉴证机构应该对鉴证结果进行公信力仲裁,保障权益全面履行;
2、鉴证机构应向需求方和合同履行方提交鉴证报告,根据实际情况改进合同条款;
3、对于双方之间发生的争议,鉴证机构负责进行排查、分析和仲裁,最终达成解决方案。
政府采购合同需要鉴证方是为了保护各方的权益,确保资金的正常流转,同时也可以避免在履约过程中产生的拖欠、违约等不良行为。做好政府采购合同鉴证工作,是政府采购合同履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政府采购多少钱需要签订合同
1. 政府采购法的规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二章第八条规定:政府采购应当按照合同履行的原则进行,采购人应当在招标文件中规定合同履行的方式、条件、期限等合同内容,并按照招标文件的要求签订采购合同。也就是说,在政府采购中,招标文件中明确了需签订合同的信息后,采购人必须签订采购合同。
2. 金额限制的规定
《政府采购法》中对金额进行了限制。该法规定,中央部门预算内的政府采购单项金额在 30 万元以上(含 30 万元)的,应当采用公开招标的方式进行;单项金额在 30 万元以下的,可以采用询价、竞争性谈判、单一来源等方式进行。地方预算内的政府采购单项金额在 10 万元以上(含 10 万元)的,应当采用公开招标方式进行;单项金额在 10 万元以下的,可以采用其他方式进行。
政府采购中金额限制的规定是比较明确的。针对不同的金额范围,采取不同的采购方式。
3. 实际操作上的规定
除了政府采购法中的规定外,实际操作上还存在各种规定。例如,在国家局部门的采购中,单项采购额在 5 万元以下的可以不用签订合同,但需确认发票金额与采购清单一致;如果单项采购额超过 5 万元,则需严格执行“三比三审”工作流程,即“报告比较分析、审计比较分析、领导审核比较分析”,并由领导审批后方可签订合同。
还有一些特殊情况。例如,针对新冠疫情的采购,政府明确规定了采取直接委托、定向采购、单一来源等方式,大幅简化了采购程序。
政府采购中签订合同的金额问题,不仅受到法律规定的限制,还需要根据实际操作情况进行处理。希望大家在做好采购工作的同时,也要注重规范合同签订程序,确保采购的合法性和规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