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侗族古建筑历史悠久、风格独特,在黎平地区特别是侗族聚居区,可谓是随处可见。
黎平侗族古建筑的特点
黎平侗族古建筑的风格以木构、岩石为主,使用经验丰富的木匠和石匠进行建造,造型古朴大方,充满了浓郁的民族特色。
房子既要实用又要美观,而古代的侗族建筑师们选取木结构的原因便是木头坚韧耐用,且寿命长。同时,木头还具有天然的绝缘和湿气的调节功能,可以达到地热、集水、防风等作用,使得建筑更具有实用性。
建筑与自然和谐地结合在一起是黎平侗族古建筑对风景的独有诠释。黎平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当地的侗族建筑师们在大自然的点缀下,设计了许多崇尚自然的建筑风格,让侗寨的风貌与山林河湖完美融合。
黎平侗族古建筑的分类
- 宗祠建筑
- 木结构住宅
- 风雨桥楼樓组合建筑
- 时门结构建筑
宗祠建筑:宗祠位于侗族村寨内,是维系族群并传承族传文化的象征性建筑。侗族宗祠重视规划和匠艺,建筑结构和装饰精细,以宗祠的规模和风格,往往能显现出一个族群的团结和荣誉感。
木结构住宅:侗族住宅分为四山四水和四点一面两种基本布局,每一种布局又有不同的变化且有规律可循。侗族住宅采用框橹式结构,墙体为土夯墙和木板墙,屋顶多为硬山顶和竹帘破的芦篾屋顶。
风雨桥楼樓组合建筑:又称“亭楼桥”,是侗族善于利用地形条件、建造抗风防雨设施的表现,它一般建造在侗寨的主出入口处或宗祠两侧。两边高耸的木制楼梯和桥梁构成风雨桥,中央的亭楼则是对行人休息和交流的场所。
时门结构建筑:时门建筑常用于将村寨分成大小两部分的界门,由于“时门”与“书门”谐音,在黎平,时门结构被赋予了“纳财纳学”的寓意,所以这种建筑在民众心中往往具有特殊的意义。
黎平侗族古建筑的保护与发展
侗族古建筑是民族文化的体现,是中国古建筑文化的宝库之一。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黎平侗族古建筑正面临严峻的考验。因此,当地政府加强建筑文化遗产保护,推出了许多政策和措施,保护和发展古建筑文化成为当地发展和旅游的重要支撑。在这个过程中,侗族古建筑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发展,并在度假村、生态农业、文化旅游等方面有所发展。
在未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黎平侗族古建筑文化必将得到长足的发展,成为黎平乡村旅游的一颗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