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求的不断提升,传统的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模式已难以适应新形势新要求。为破解水利发展难题,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合肥市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以创新驱动为带领,全面深化水利工程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合肥水利工程改革的背景
1. 水资源短缺与水旱灾害威胁
合肥市地处江淮之间,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旱灾害频发,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2. 传统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模式的弊端
传统的水利工程建设模式存在着重工程建设、轻运行管护,重数量规模、轻质量效益等问题。水利工程管理方面则存在着条块分割、信息化程度低、管理效率不高等问题。
3. 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支持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水利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水利工程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三、合肥水利工程改革的主要举措
合肥市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以创新驱动为带领,全面深化水利工程改革,主要举措包括:
1. 坚持规划带领,优化水利工程布局
编制实施《合肥市水安全保障“十四五”规划》等一系列规划,明确水利工程建设的总体方向和发展目标。
科学确定水利工程布局,重点推进大型水库、引调水、灌区改造、农村供水、水生态修复等工程建设。
推行河湖连通工程,构建“互联互通、功能完善”的现代水网体系。
2. 推行工程建设模式创新,提升水利工程建设质量
推行EPC+O模式、PPP模式等新型建设模式,提高工程建设效率和质量。
加强水利工程标准化建设,制定完善水利工程建设地方标准,提升工程建设标准化水平。
强化水利工程质量监管,建立健全水利工程质量安全责任制,确保工程质量安全。
3. 深化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提高水利工程运行效率
推进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明晰工程产权,落实管护主体,探索建立政府购买服务、以奖代补等多元化管护机制。
加强河湖长制落实,构建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障有力的河湖管理保护机制。
推进智慧水利建设,构建水利信息化平台,提升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4. 加强水生态环境保护,促进人水和谐共生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推进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修复等工作。
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水资源节约利用,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加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提升水土保持功能。
四、合肥水利工程改革取得的成效
经过近年来的努力,合肥市水利工程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
1. 水安全保障能力显著提升
防洪减灾能力显著增强,成功应对了多次洪涝灾害,有效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供水保障能力持续提升,有效缓解了水资源短缺问题,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河湖水质不断提升,水生态系统功能逐步恢复。
2. 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稳步提升,一批重点水利工程顺利建成并发挥效益。
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更加完善,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显著提高。
智慧水利建设取得积极进展,水利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
3. 水利改革经验得到推广
合肥市水利工程改革的成功经验,得到了水利部和安徽省的充分肯定,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五、合肥水利工程改革的未来展望
1. 持续深化水利工程改革
进一步完善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体制机制,激发水利发展活力。
加强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拓宽水利建设资金来源渠道。
深化水价改革,建立健全水利工程良性运行机制。
2. 加强科技创新,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
加强水利科技创新,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提升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的科技含量。
加强水利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造就一批高素质水利人才。
加强水利国外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提升合肥水利发展水平。
3. 加强水文化建设,营造良好水生态环境
加强水文化建设,弘扬中华出色传统水文化,增强全社会珍惜水、保护水的意识。
加强水法治建设,依法治水,依法管水,用法治保障水利事业健康发展。
加强水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水意识,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水利建设的良好氛围。
合肥水利工程改革是合肥市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障水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