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化,地处江淮之间,素有“水乡泽国”之称。纵横交错的河流湖泊,孕育了这片土地的富饶与美丽,但也带来了水旱灾害的隐患。千百年来,兴化人民与水共生,不断探索治水兴水的奥秘,创造了辉煌的水利文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兴化水利工程体系。
一、兴化水利工程的历史沿革:从“水患频仍”到“水利模范”
兴化地区地势低洼,河网密布,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历史上水灾频发。为了抵御水患,兴化人民从古至今从未停止过治水的脚步。
古代篇章: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兴化先民就开始修筑堤坝、开挖沟渠。唐宋时期,随着农业发展,兴化水利工程建设逐渐完善,出现了以“圩田”为代表的农田水利模式。明清时期,兴化水利工程规模不断扩大,形成了以河道、湖泊、圩田、水闸等组成的较为完整的防洪抗旱体系。
现代探索: 进入20世纪,兴化水利工程建设进入新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兴化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兴修水利,改造河道,兴建水库,极大地提高了防洪抗旱能力。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兴化水利工程建设更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建成了一批具有现代化水平的大型水利工程,如:
兴化水利枢纽工程: 该工程是江苏省较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之一,集防洪、灌溉、航运、供水、发电等功能于一体,对保障兴化乃至里下河地区的水安全发挥着重要作用。
里下河地区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 该工程旨在改善里下河地区水环境质量,恢复水生态系统,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兴化作为该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水环境质量得到显著提升。
未来展望: 面对新时期水利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兴化将继续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以水利现代化为目标,不断完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加强水资源管理与保护,提升水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为兴化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水利支撑。
二、兴化水利工程的特点与成就
兴化水利工程历经千年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体系,并在防洪抗旱、水资源利用、水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特点鲜明:
因地制宜,综合治理: 兴化水利工程注重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采取多种措施综合治理水患。针对不同类型的河道,分别采取疏浚、筑堤、建闸等措施,形成完整的防洪体系。
水陆统筹,协调发展: 兴化水利工程注重水利与农业、渔业、航运等产业的协调发展。兴化垛田传统农耕系统,将水利工程与农业生产有机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水上田园”景观。
传承创新,科技赋能: 兴化水利工程在继承传统治水经验的基础上,积极引进现代科技手段,提高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水平。利用遥感技术监测水雨情,利用信息化平台调度水资源等。
成就斐然:
防洪保安能力显著提升: 兴化水利工程有效抵御了多次重大洪涝灾害,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水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 兴化水利工程为农业生产、工业发展、城乡供水提供了可靠保障,有效缓解了水资源供需矛盾。
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兴化水利工程为水生态环境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创造了有利条件,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景象正在成为现实。
三、兴化水利工程的经验与启示
兴化水利工程的成功经验,对其他地区水利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坚持人水和谐共生理念: 兴化水利工程始终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注重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实现了人与水的良性互动。
注重科学规划和系统治理: 兴化水利工程从全局出发,统筹规划,科学布局,构建了系统完备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
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 兴化水利工程积极引进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不断提高水利科技水平,同时注重培养水利专业人才,为水利事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 兴化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始终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行动,形成了强大的合力。
四、兴化水利工程的未来展望
面向未来,兴化水利工程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机遇: 国家高度重视水利建设,为兴化水利工程发展提供了政策和资金保障。
挑战: 气候变化加剧,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水生态环境问题依然严峻。
未来,兴化将继续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以水利现代化为目标,着力构建系统完备、安全高效、生态健康、智能 resilient 的现代化水网,为建设美丽兴化、谱写“强富美高”新篇章提供坚实的水利支撑。
具体措施包括:
加强水资源管理与保护,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完善防洪抗旱减灾体系,提升水旱灾害防御能力。
加强水生态文明建设,改善水环境质量。
推进智慧水利建设,提高水利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
兴化水利工程,是兴化人民智慧和汗水的结晶,是兴化水利发展的历史见证,更是兴化未来发展的希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