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百科文库
农田水利工程进展文库下载

农田水利工程进展

上传时间:2024-09-25 13:16:48文件大小:10-20K作者:投稿用户

农田水利工程是指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各种水利设施的总称,是农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也是国家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包括灌溉、排水、防洪除涝、土壤改良、水土保持等工程设施,以及与之配套的管理措施。农田水利工程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的稳定和提高,关系到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

一、 历史沿革

1. 古代农田水利工程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展农业的国家之一,也是最早兴修水利工程的国家之一。早在原始社会末期,中国先民就开始利用天然水源进行农业灌溉。进入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了举世闻名的水利工程奇迹,例如:

都江堰(战国时期): 由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主持修建,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仅有留存、仍在使用,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郑国渠(战国时期): 由韩国水工郑国主持修建,是古代中国最早的大型引水灌溉渠,灌溉面积达百万亩。

灵渠(秦代): 由秦始皇下令修建,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为岭南地区的开发做出了重要贡献。

芍陂(春秋时期): 由楚相孙叔敖主持修建,是中国最早的大型水库之一,至今仍在发挥灌溉效益。

京杭大运河(隋唐时期): 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较大的古代运河,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对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

这些古代农田水利工程,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勤劳,为中国农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2. 近现代农田水利工程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农田水利建设,将其作为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根本措施。经过几十年的持续努力,中国农田水利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主要体现在:

灌溉面积大幅增加: 建成了许多大型灌区和中小型灌区,有效灌溉面积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2亿亩左右增加到现在的10亿亩以上,稳居世界首位。

水利工程体系初步形成: 建成了以大型水库为骨干、大中小型水库相配套的蓄水工程体系,以及以灌溉为主、兼顾防洪、供水、发电等综合利用的江河湖泊水利工程体系。

抗旱防洪能力显著提高: 通过兴修水利、加强水资源管理等措施,有效地缓解了旱涝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威胁,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

水土流失治理取得明显成效: 通过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水土保持等工程,有效地控制了水土流失,改善了生态环境。

3. 当代农田水利工程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农田水利建设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一方面,随着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加快,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农业用水效率低下等问题制约着农田水利的发展。另一方面,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不断涌现,为农田水利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手段。

二、 主要进展

近年来,中国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取得了新的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政策体系

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农田水利建设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 为农田水利建设提供了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

编制实施了一系列农田水利发展规划, 明确了农田水利建设的目标任务、重点领域和发展方向。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不断完善农田水利建设的投融资机制,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农田水利建设。

2. 推进工程建设,夯实发展基础

加快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 提高灌溉水的利用效率,扩大灌溉面积。

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 推广喷灌、滴灌等先进技术,实现精准灌溉,节约水资源。

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 解决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

推进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完善田间水利设施,提高农业抗旱防灾能力。

3. 加强科技创新,提升发展水平

加大农田水利科技研发投入,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推广应用一批先进实用的农田水利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

加强信息化建设, 推进智慧水利建设,提高农田水利管理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4. 深化改革开放,激发发展活力

深化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 明晰事权划分,完善管理机制,提高管理效率。

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农田水利建设, 探索多元化投融资机制,拓宽农田水利建设资金来源。

三、 未来展望

未来,中国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将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前十精神,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国策,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为目标,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着力构建现代化农田水利体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实的水利支撑。

1. 主要任务

加强水资源节约利用, 全面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建立健全节水激励机制。

强化水旱灾害防御, 加强水利工程的防洪抗旱能力建设,完善水旱灾害防御体系。

加强水生态环境保护, 推进水污染防治和水生态修复,改善农田生态环境。

推进智慧水利建设, 加快信息化与农田水利深度融合,提升农田水利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2. 发展趋势

信息化、智能化: 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将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实现水资源的精准调度、科学配置和高效利用。

绿色化、生态化: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将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推广应用生态护坡、生态渠系等技术,实现水利工程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集约化、高效化: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将更加注重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推广应用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发展设施农业,实现农业用水的高效利用。

农田水利工程是农业发展的生命线,是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基石。新时代,中国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需要我们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努力开创农田水利建设新局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的水利支撑。

声明:您下载的是此内容的电子档,本站仅提供免费下载服务,不对下载内容质量做任何承诺,有疑问可以联系客服。该内容系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温馨提示温馨提示:以上数据根据互联网公开信息整合而成,仅供用户参考。建议您使用前再次确认数据真实准确性,您的任何决策由您自行承担风险。免费咨询入口

相关合同、文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