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建筑规范问答

施工缝浇筑规范

一、施工缝概述

施工缝是指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因间歇停歇或其他原因而形成的混凝土结构中相邻两段混凝土之间的结合处。

二、施工缝设置原则

1. 施工缝应设置在受力较小、应力集中较小的部位,避免在结构的关键部位设置施工缝。

2. 施工缝应尽量垂直于主要受力方向,避免斜向或水平设置。

3. 施工缝的间距应适当,一般不应超过2m,且不应大于浇筑段长度的1/3。

4. 施工缝应与钢筋保持适当的距离,一般不应小于钢筋直径的2倍。

三、施工缝处理方法

1. 新老混凝土结合面处理

清除新老混凝土结合面上的浮浆、污垢等杂物,露出骨料。

对老混凝土表面进行湿润养护,保持其湿润状态。

在新混凝土浇筑前,在老混凝土表面涂刷界面剂。

2. 钢筋处理

施工缝处的钢筋应按设计要求搭接或锚固。

搭接长度应符合规范要求,锚固长度应根据混凝土强度和钢筋直径确定。

3. 模板设置

施工缝应设置临时模板,模板应平整牢固,缝隙严密。

模板上口应高于新混凝土浇筑高度,以防止混凝土流淌。

4. 混凝土浇筑

新混凝土浇筑前,应先浇筑一层薄层混凝土(垫层),厚度约为50mm。

浇筑时,应从施工缝处开始,分层浇筑,并用振捣棒密实。

振捣时,应注意避免振捣棒直接接触施工缝。

5. 养护

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应立即进行养护,防止混凝土失水开裂。

养护时间应根据混凝土强度和环境条件确定,一般不应少于7天。

四、施工缝类型

根据施工缝的构造和部位,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冷缝

当混凝土浇筑间歇超过初凝时间时,形成的施工缝称为冷缝。冷缝的结合力较弱,应避免在受力较大的部位设置。

2. 热缝

当混凝土浇筑间歇时间较短,前段混凝土尚未初凝,后段混凝土紧随其后浇筑时,形成的施工缝称为热缝。热缝的结合力较好,可作为结构的长久性结合处。

3. 假缝

在混凝土结构中,为了控制收缩开裂或避免混凝土浇筑过程中产生过大应力,而故意设置的施工缝称为假缝。假缝通常通过在混凝土中预留槽口或埋设隔离材料来形成。

五、施工缝质量要求

施工缝的质量直接影响混凝土结构的整体性能,因此应严格控制施工缝的质量。

施工缝应平整、无裂缝、无渗漏。

新老混凝土结合面应密实、无空洞。

钢筋搭接或锚固应符合规范要求。

模板应平整牢固,缝隙严密。

六、施工缝验收

施工缝完成后,应进行验收,验收内容包括:

施工缝的位置、间距、构造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新老混凝土结合面处理是否合格。

钢筋搭接或锚固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模板是否平整牢固,缝隙是否严密。

施工缝是否平整、无裂缝、无渗漏。

七、特殊部位施工缝处理

在以下特殊部位,施工缝的处理应采取特殊措施:

构件的转折处和交接处

受力较大的部位

承重墙和抗震墙

梁柱节点处

在这些部位,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加强措施,如增加钢筋搭接长度、使用高强界面剂、设置假缝等。

八、施工缝安全注意事项

施工缝处应设置围栏或其他安全防护措施,防止人员坠落。

施工人员在施工缝处作业时,应穿戴安全帽、安全带等个人防护用品。

施工缝处的模板和钢筋应牢固可靠,防止脱落伤人。

上一篇:煤与瓦斯防突规范
下一篇:瓷砖上墙最新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