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百科问答

居间协议被骗,陷阱重重,如何识别并维护自身权益?

提问人:文伟泽
您好,我想问一下有关于“居间协议被骗,陷阱重重,如何识别并维护自身权益?”的问题,求解答。

回复

共1条回复我来回复
  • 范嘉懿
    范嘉懿
    工程管理工程师 宜昌*耀建筑工程监理有限公司

    近年来,随着房产、金融、投资等行业的发展,居间服务需求日益增长,但同时也滋生了各种骗局,令不少人蒙受损失。“居间协议被骗”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本文将深入剖析居间协议陷阱,帮助读者识别骗局,并提供维护自身权益的有效方法,以期减少此类事件的发生。

    一、 居间协议:连接供需的桥梁

    在深入探讨“居间协议被骗”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居间协议。

    居间协议是指居间人向委托人报告订立合同的机会或者提供订立合同的媒介服务,委托人支付报酬的协议。简单来说,居间人扮演着“中间人”的角色,为供需双方牵线搭桥,促成交易。

    例如,在房屋租赁市场中,中介公司作为居间人,帮助房东找到合适的租客,并促成租赁合同的签订。

    二、 居间协议骗局:层出不穷的套路

    近年来,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居间协议,设置各种陷阱,骗取钱财,常见的套路包括:

    1. 虚构信息,诱人上钩:

    夸大项目收益: 在投资、加盟等领域,一些不法分子会虚构项目信息,夸大收益,以高回报诱骗投资者签订居间协议,并支付高额居间费。

    发布虚假房源: 一些黑中介会发布低价优质的虚假房源信息,吸引租客或买家签订居间协议,并收取高额中介费,但实际上根本不存在该房源。

    2. 隐瞒关键信息,暗藏猫腻:

    模糊服务内容: 一些居间协议内容含糊不清,对服务内容、收费标准等关键信息没有明确说明,事后以各种理由要求增加费用。

    隐瞒真实情况: 例如,在二手房交易中,一些中介会隐瞒房屋的真实情况,如房屋存在抵押、查封等问题,导致买家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签订合同,造成损失。

    3. 利用合同漏洞,逃避责任:

    设置霸王条款: 一些居间协议中会设置有利于自己的“霸王条款”,例如免除自身责任,加重对方责任等,一旦发生纠纷,受害者难以维护自身权益。

    伪造合同或签字: 一些不法分子会伪造合同或签字,使受害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签订虚假协议,或是在原有协议基础上擅自修改内容。

    4. 其他常见骗局:

    骗取会员费: 一些不法分子以提供优质服务为名,诱骗求职者、婚恋者等缴纳高额会员费,但实际上并没有提供相应的服务。

    虚假担保: 一些公司以“100%成功”等虚假承诺,诱骗客户签订居间协议,并收取高额担保费,但最终无法兑现承诺。

    三、 居间协议被骗:如何识别和防范?

    面对层出不穷的居间协议骗局,我们需要提高警惕,学会识别和防范,避免上当受骗。

    1. 选取正规机构,签订正规合同:

    选取信誉良好、规模较大、证照齐全的正规中介机构。

    仔细查看营业执照、经营许可证等相关证件,确认其经营范围和资质。

    签订正规的居间协议,不要轻信口头承诺,所有约定都要体现在合同中。

    2. 仔细阅读合同,明确关键信息:

    重点关注服务内容、收费标准、违约责任等关键条款。

    对合同内容有疑问,要及时提出,并要求对方解释清楚。

    不要在合同空白处签字,防止对方事后添加内容。

    3. 提高警惕,谨防虚假信息:

    不要轻信“低价”、“高回报”等诱惑性宣传。

    多方核实信息,例如通过官方网站、相关部门查询等方式核实房源、项目等信息的真实性。

    不要轻易支付高额费用,特别是对于需要提前支付的费用,更要谨慎。

    4. 保留证据,维护自身权益:

    保留好居间协议、付款凭证、聊天记录等相关证据。

    一旦发现被骗,要及时报警,并向相关部门投诉。

    可以寻求法律援助,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

    四、 法律解读:维护自身权益的武器

    当我们不幸遭遇居间协议骗局时,要善于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以下是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其中关于合同、代理、居间等方面的规定,为我们提供了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该法保护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时的合法权益。

    《较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居间合同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该司法解释对居间合同的订立、履行、违约责任等做出了具体规定。

    回复时间:2025-05-05
温馨提示温馨提示:以上数据根据互联网公开信息整合而成,仅供用户参考。建议您使用前再次确认数据真实准确性,您的任何决策由您自行承担风险。免费咨询入口

猜你喜欢